|
|
|
|
|
跟投PE |
企業管理:跟投PE,企業管理:跟投PE,企業管理:跟投PE,企業管理:跟投PE,
? |
|
|
“你知道哪家公司又被投了?介紹我們跟投吧!成交后你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介紹費’,一部分給現金,另一部分給股權。”作為上海一家民營房地產開發企業下屬投資公司的投資經理,胡昌偉在私募股權投資(PE)行業聚會上向別人介紹自己的PE跟投“生意”。
很多PE機構像胡昌偉的公司一樣走“跟投路線”,有人將其稱為“跟屁蟲”。對這樣的戲稱胡昌偉并不在意,在他看來,找到能賺錢的好項目才是硬道理。
“我們現在做的其實就是,從其他PE機構手里高價收購他們所投資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權,搶在這些公司IPO前突擊入股!彼硎,這種跟投方式的成本不低,有時為了從別人手中爭取到一個優質的準上市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權,他們不得不答應對方苛刻的要求,比如“要求我們在他們投的其他項目中幫助套現,去投資一個我們原本并不看好的項目,這無疑加大了我們的投資風險!
盡管突擊入股成本高昂,但到目前為止,跟投生意還是讓胡昌偉的公司實現了近200%的賬面收益率。“我們跟投的對象一般都是主流PE機構第一輪、第二輪投過的‘優質項目’,基本不用考慮投資風險。如果這個項目最終沒能IPO,我們也算死得心甘情愿了!
一位資深PE業內人士說,現在PE圈里流行著一個“三不”現象,即不過問價格、不做盡職調查、不為企業提供服務,大家都希望能跟在別人的后面分一杯羹。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創業資本研究中心主任陳琦偉估算,目前至少有5000億元至6000億元的資金活躍在國內PE市場。“國內至少有幾千家PE機構,但都太投機、太財務化了,一找到能上市的企業,就蜂擁而至。一些較優質企業的投資市盈率甚至被哄抬至20多倍。”陳琦偉表示,“逐利是資本的本性,但當前國內PE機構這種普遍過于投機的心態對整個行業來說并不是良性現象!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中國私募股權基金 新募資金大幅飆升
· 私募股權PE式腐敗的危害已經超過內幕交易成證券市場最大毒瘤
· 北京大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高級研修班
上海一位資深PE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現在PE圈里流行著一個“三不”現象,即不過問價格、不做盡職調查、不為企業提供服務,大家都希望能跟在別人的后面分一杯羹。
“跟投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盲目的跟投現象反映出當前整個PE行業的一種浮躁心態!鄙鲜鋈耸勘硎,“錢多項目少是PE行業的現狀,大家都在爭項目,發現一個好項目,就會吸引大批PE機構一哄而上。”
為了拿到項目,一些急于跟投的PE機構在人際關系上動腦子,有些行為已涉及PE腐敗問題。上述人士透露,一個直接表現就是不擇手段突擊入股。“這個現象現在比較嚴重,牽涉到整個PE產業鏈條的利益關系!
專家表示,隨著中小板的壯大和創業板的推出,A股上市渠道和退出機制日益完善。中小盤股的高估值、高發行市盈率、高發行價,這“三高”給PE機構帶來的巨額回報激勵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PE市場,各種背景的PE機構層出不窮。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創業資本研究中心主任陳琦偉估算,目前至少有5000億元至6000億元的資金活躍在國內PE市場。陳琦偉認為,各類PE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來說是好事,但有明顯的泡沫化趨勢!耙粋行業熱起來難免會出現泡沫化問題,國內至少有幾千家PE機構,但都太投機、太財務化了,一找到能上市的企業,就蜂擁而至。一些較優質企業的投資市盈率甚至被哄抬至20多倍!
陳琦偉表示,純粹財務投資性質的PE機構都想在企業IPO前突擊入股!爸鹄琴Y本的本性,但當前國內PE機構這種普遍過于投機的心態對整個行業來說并不是一種良性現象。PE的價值更應體現在給企業帶來資金之外的增值服務,處于創業早期和成長期的企業尤其需要得到這方面的支持。”
· 北大學私募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