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胡東成——淺議規范與發展 |
企業管理: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胡東成——淺議規范與發展,企業管理: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胡東成——淺議規范與發展,企業管理: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胡東成——淺議規范與發展,企業管理: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胡東成——淺議規范與發展,
? |
|
|
文/胡東成(清華大學繼續學院院長)
人們對“規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春秋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曾經以“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來闡述只有人民的思想統一、同心同德,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否則,人民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國家將岌岌可危,由此強調了規范對于國家安全保證以及蘊涵的規范對國家發展之重要;孔子在《論語》中則以“恭而無禮則勞,勇而無禮則亂”來說明規范有度對人的發展之重要;《荀子》中“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己不諾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的理念,也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規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道出了規范以及適度規范的意義所在。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追求在規范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的國度。這不僅體現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俗話里,體現在“方圓百里”、“中規中矩”等詞匯里,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建筑,禮儀,行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簡言之,規范,一部分如同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時時刻刻環繞在我們身邊;一部分又宛若服飾,你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穿戴與之相宜的服飾,也可以反其道行之,甚至不進行任何佩戴。但是,不論進行適度規范,還是不進行適度規范;是遵守規范,還是不遵守規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不同的行業、單位以及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必定是不同的。在思想不統一又需要有序發展的前提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進行適度的規范,則可以有效規避“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也,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也”的無序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從而保證行業以及單位的健康發展。
那么,一個適度的發展藍圖究竟在哪里呢?
規范的最大障礙來自于規范者自身
對高成長行業以及單位而言,進行適度規范的最大障礙實際上來自于規范者本身,來自于規范什么,來自于制定的規范能否完全貫徹執行,來自于規范者對所制定的規范能否公平堅守。
古人云:“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如果規范者制定規范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或者該規范的不去規范,以及規范的制定者們沒有從思想上達到統一,他們自身就不去執行規范,甚至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違背游戲規則,上行下效,必然會造成下級執行不力,規范也就會成為一紙空文。規范的制定者們只有學會“放下”,學會以身作則,才會制定出適度的規范,才會使規范得到有效的執行。
規范的公允性決定規范的有效性,規范的有效性在于被規范者的認同心理
眾所周知,規范是具有強制性的,規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不管被規范者認同不認同,一旦依民主程序產生,都必須服從。而規范能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則是能否達到發展目的的關鍵。因此,如何建立起能夠被有效貫徹執行的規范,則是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專家研究表明,規范是發展的產物,在創新和發展中出現新問題就需要制定新規則,使成功的創新變為規范,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而任何一套合理的管理體制的建立,都是適度規范的產物,也都是責權利相結合的產物,是建立在公允基礎上的規范行為。沒有任何一套被很好貫徹執行的管理規范是管理者一廂情愿的產物,而是自下而上被廣泛認同的結果,是對被規范者和規范者雙向約束的集合體。否則,就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規范失效的局面,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規范的有效性實際上是適度規范和被規范者認同心理的果實。正如古人劉安所說:“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稱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民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只有讓被規范者從心理認同了所做的規范,他們才會去執行這些規范,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就是為什么約定俗成的一些東西,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人們仍然會自覺去遵守的原因所在。
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規范文化
究竟應當規范什么?怎么才能讓大家遵守這些規范和從心理認同所做的規范呢?
除了前面所說的規范者自身要“放下”和以身作則以及堅持規范的公允性等因素之外,讓有影響力和人格魅力的良才認同所做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去規范被規范者的思想和行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規范者倡導什么,追求什么,關乎一個行業和單位能否可持續發展,關乎事業的成敗。有道是:“志以言而章,言以文而遠,文以敘而傳,敘以德而久。”
民間所謂約定俗成的一些東西實際上就是規范文化的結果。但是,想讓良才認同規范并非易事。墨子有句話:“良弓難張,良馬難乘,良才難令。”讓良才積極參與規范的制定,認真聽取并合理采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努力營造使良才有效發展的文化氛圍,將有助于解決讓良才認同所做規范的這一難題。
規范文化最主要的是要規范被規范者的行為、思想和意識。有效規范被規范者的思想和行為,說到底,就是要進行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管理達到有效規范的目的,從而實現行業和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構建本企業的企業文化時,應當更多地發揮中國文化元素的作用。中國企業家如果能夠從企業、中國乃至世界的實際出發,創造出有生命力的企業文化,這將不僅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與興盛,而且也是對構建中國主流文化和推動世界文明與進步的貢獻。”如果到了“眾曲不容直,眾枉不容正”的狀態,規范也就失去任何意義了。所以,要想從根本上實現行業和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從良才對規范的認可度入手,從建設行業文化和單位文化入手,只有從根本上規范人們的行為理念,才是實現行業和單位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規范適度是發展的助推器
行業和單位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規范來實現,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游戲規則。行業和單位作為一種長期性組織,都有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目標。行業和單位在發展中會經常遇到挑戰,這對行業和單位的管理便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入規范管理的元素,才能使行業和單位的管理更加完善和科學。就好比打仗,剛開始時是游擊戰,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要打正規戰了。中國人處理問題的傳統方式是情、理、法依次排序,其中情是主要的,有了情沒理也有理了,甚至不合法也合法了,所以要規范。
然而事實是,規范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必須看到,規范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是不容置疑的,沒有規范就談不上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規范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硬道理。“衡量太多了就等于沒有衡量,標準太多了就等于沒有標準。”那么,究竟規范了會不會影響發展?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發展階段規范會成為工作的重心,發展的前提。但這種規范必須是建立在“適度”基礎上的,就像一株美好植物的成長過程。美好植物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養護者在其生長的一定階段進行了相應適度的修剪。據說浙江有位老板,他種了很多茶樹,都長得特別好。有人問他為什么企業發展得那么好?他就走到茶樹邊上說:你看我的茶樹長得好吧,那是因為我經常搖它,上面有一些蔫的花瓣和正在枯萎的葉子就紛紛落地,再一看樹就好看了,剩下的葉子更精神,花也更好看。由此他就經常“搖晃”自己的企業,進行必要的規范,不勝任的人員就淘汰,只留下優秀的員工,結果他的企業越發展越好。但如果規范過頭了,人才無法施展才華,也紛紛被“搖”下了“樹干”,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進程。因此,要想以規范促發展,就要把握好“度”,對行業和單位的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度的規范。正可謂“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同無度則不能前進,異有節則方可成事。
無論在發展中規范,還是在規范中發展,也不論如何把握規范中的“度”,規范者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都將是“在規范中求創新,在發展中求特色”,將規范行為法制化、系統化、經常化。
如果說“天才,是放對地方的人才”,那么,發展,實際上就是合理規范的結果。如果我們都能夠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擁有“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道德情懷,待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時候,規范也就達到發展的目的了,規范者所期待的可持續發展的春天也就到來了。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