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失敗網: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 |
企業管理:失敗網: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企業管理:失敗網: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企業管理:失敗網: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企業管理:失敗網: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
? |
|
|
為何那么多企業遭遇“中國式失敗”?
失敗網:失敗故事及商業失敗案例探討
最大的悲劇不是“倒下了”,而是“不知道如何爬起來”一連串失敗者的名字擺在眼前,讓人吃驚,也讓人嘆息。
秦池集團,曾經的央視廣告“標王”;愛多,最早的碟機之王;瀛海威,信息高速公路的“第一代建設者”;三株,打入鄉村的“保健品帝國”;亞細亞,曾經“中國最有文化的商場”;科龍電器,家電業并購的“霸王”;德隆集團,產融結合的股市神話;順馳公司,被稱為“地產駭客”的房地產連鎖巨鱷……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加長。企業的興衰起伏,如同人體細胞裂變一般,催生著中國商業社會肌體的發育和成長。
商業上的成功永遠是偶然和幸運的,而失敗似乎無所不在。財經評論家吳曉波在其新出版的企業研究著作《大失敗(2)》中說,商業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關于幸存者的游戲;對企業家來說,失敗則是其職業生涯的一部分。“這是件讓人遺憾、但不可恥的事情,失敗往往伴隨著偉大的創新和冒險”。
遭遇企業的“中國式失敗”
中國30年改革進程,中國企業家們從最早的“個體戶”,到如今的“MBO持股經理人”,一直都處于改革的風口浪尖。這是個成績斐然也飽受爭議的群體,經常如同焰火星辰般升騰,又在一夜間隕落飄散。疑問在于,這一“創造性毀滅”過程中,到底有哪些深層原因?正如吳曉波所言,這些著名企業的“中國式失敗”基因何在?
科龍公司遇挫,健力寶變局,華晨案中仰融的出走,都是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企業家與地方政府博弈的經典案例,而結果,都是以企業家的失敗而告終;德隆的股市大廈瞬間崩潰,順馳地產資金鏈驟然斷裂,“鐵本案”中一個規模直逼寶鋼的民營鋼鐵企業轟然倒塌,這些案例,顯示出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波動中,某些企業對形勢錯誤判斷而付出了血的代價。
外在生態環境的改變,可能導致恐龍滅絕。而由于企業自身軀體快速膨脹所激發的“超出能力極限的欲望”,則會直接引發可怕的后果。吳曉波認為,不論從早期的三株、秦池,還是如今規模更大、看上去更“現代”的三九、德隆、順馳,它們都在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上犯錯—明知道企業在現金流、團隊及運營能力方面,已經無法保證常規運作,但還是堅持推進“無比兇險的大躍進”。
這些自命不凡的人,也許總是著迷于職業賭局中“最驚心動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敗者入地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許是“中國式失敗”的決定性內因。“他們崛起于一個狂熱的商業世紀,這個時代給予身處其中的人們太多的誘惑與想象空間,它讓每個人都夢想自己在一夜間成為超越平凡的人。最好的與最壞的結局往往是一體兩面。”顯然,這樣的評價是相當中肯的。
不能忽略的外資
《大敗局》作為解讀中國企業的經典作品,一直把本土民營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的三方博弈,當做一個分析中國企業成長史的基本框架。遺憾的是,在吳曉波選取的案例中,竟然沒有把“徐工并購案”、“娃哈哈品牌之爭”等,這些涉及外資與內資激烈博弈的案例收錄其中。
事實上,外資在中國市場的版圖中早就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尤其在以日常消費品為主的下游產業領域,形成了與本土資本的正面交鋒。這一過程中,中國本土企業可謂丟盔卸甲。比如,碳酸飲料市場大都是可口可樂等外資品牌的天下,膠卷市場被柯達、富士占領,寶潔系列吞沒了日化用品市場,啤酒、汽車輪胎市場也面臨外資品牌壟斷的危險。“大寶天天見”,也已經掛牌出售,在它之前,南孚電池、活力28洗衣粉等許多本土品牌,都在外資進攻下丟掉了陣地。
而在目前,外資的觸角正向中國的高端制造業延伸,許多“排頭兵”企業紛紛落入跨國公司“囊中”。“徐工并購案”之前,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收購了山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中國軸承行業的上市公司西北軸承,被德國FAG公司吞沒;油嘴油泵行業也被外資并購、控股;在東北的老工業基地,大連電機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等老牌本土企業落入外資口袋。
筆者認為,從一定程度上說,當下中國企業成長的主要矛盾,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內外矛盾”尖銳對立。像娃哈哈這樣行業領跑的“明星級”企業,經過多年的殘酷競爭,已經在本土市場漸漸成為“引領者”,而不僅是“跟隨者”,“稱雄本土、放眼海外”已經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成為這類企業“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目標。此時此刻,與早就開始在本土市場征兵圈地的跨國公司之間,一場“貼身肉搏戰”在所難免。跨過這個門檻,也就捅破了所謂的本土企業的“成長天花板”,本土企業才能向跨國公司、跨國品牌邁出堅實的一大步。
僅僅把對于中國企業的失敗反思,停留在“創業美學”層面,是缺乏戰略考慮的。商業仍然有國界劃分。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最終體現在企業間競爭;企業間的競爭,必然反映國家意志。這樣的爭奪,非此即彼,甚至你死我活,絕不是個牧歌般悠揚的自由進程。因此,分不清朋友和敵人,只考慮眼下利益得失,空喊創建所謂的“商業文化”,就顯得書生氣十足。
探尋“中國式財團體制”
成批的中國企業“倒下了”,還不是最大的悲劇。悲劇在于失敗者并不知道“如何爬起來”。
還有一個企業失敗案例,其實更具研究價值。2004年,“中航油”集團新加坡公司的石油期貨虧損案,被稱為“金牌企業家”的CEO陳久霖,在期貨交易中一下損失了5.5億美元!當時,媒體目光全部指向“國有資產管理的低效率”,但忽視了一個重大問題:在那場驚天大賭局中,陳久霖到底被誰給玩兒了?
《三井帝國啟示錄——探尋微觀經濟的王者》,對這一場著名的“金融超級賭局”進行了解讀。作者發現,當時三井物產作為三井財團的一員,擁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權,實際上是這場賭局的莊家(受益者)。三井財團還有兩個重要的關鍵成員,一個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向賭徒“中航油”進行放債;另一個是參股三井住友銀行的美國“高盛公司”,通過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爾龍”,向賭徒“中航油”提供財務管理和期貨交易咨詢。
這就如同在一個4人游戲的麻將賭桌前,三井財團占了3個位子,并扮演著不同角色,而另一個位子留給了“中航油”。由于三井物產擁有全球的貿易和情報網絡,加上財團另一成員“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貨運訂單情報,就可以輕易判定石油價格將持續上漲,提前埋下大量訂單。只要“中航油”不斷從“三井住友銀行”借錢,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見投入賭局。這樣一來,三井物產就可以賺到大把的銀子。對于孤軍奮戰的陳久霖來說,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這個案例說明什么?其實,在跨國公司橫行的全球化時代,現代企業競爭的含義早已不是“單兵突進”一對一比拼了,而是“大規模集團軍的立體作戰”。比如,人們都知道松下、東芝、豐田這些企業和品牌,而它們背后真正的產業組織者和掌控者三井財團,卻鮮為人知。其實,與大財團這個中央指揮部相比,那些一線企業不過是一支支戰斗小分隊,他們的得失勝負只在局部,關鍵還要看全局。
通常來說,這種“財團體制”可簡單分成兩部分:綜合商社在對貿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擁有綜合協調能力,就像軍隊的“情報系統”和“組織系統”;而銀行及保險公司構建了金融體系,就是軍隊的“后勤部門”。由綜合商社做調研、規劃、人員組織和信息反饋等復雜而瑣碎的工作,就像母親;銀行體系則提供強大資金支持,如同父親;這樣,一線企業和品牌這些子孫們,才能在隨后的“戰爭”中生龍活虎所向無敵。
如果把海爾、華為、聯想這些“中國企業軍團”看作局部戰役的勝利者,那么他們距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遠。他們不過只是驍勇善戰的陸軍,沒有海軍掩護(信息、貿易支持體系)和空軍支援(金融體系),打贏這場持久戰難度相當大。
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組建自己的“集團軍”:要聯合貿易、物流、信息、金融等大企業,以長遠利益為準繩,形成相互支撐、協調一致的大集團式“命運共同體”。這中間,本土民營資本一定要與國有資本形成真正的融合。
這恐怕是中國本土企業躲不開的選擇:要么自己團結起來,做大做強;要么就被跨國公司和跨國財團所消化整合,延續已經發生過的失敗進程。
* 失敗網:失敗故事及商業失敗案例探討
*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