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個人能力發展 |
|
|
|
|
|
|
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 |
個人能力發展: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個人能力發展: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個人能力發展: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個人能力發展: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
? |
|
|
美西北大學商學院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
謝洛德:中國缺少企業家榜樣如果你在商學院拿到MBA學位,成為企業家的可能性反倒更小。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商學院創業臨床教授謝洛德(Lloyd E. Shefsky)長期研究創業者的發展狀態,其通過采訪多個國家的200多位企業家而寫成的《企業家不是天生的》一書已被翻譯成八種語言,在全世界商學院和創業者群體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
3月6日,《創業邦》記者在北京對謝洛德進行了獨家專訪。
《創業邦》:您認為企業家一般要具備哪些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謝洛德:首先,他們敢于承擔風險。這不是說他們像賭博一樣,而是他們愿意并能夠接受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一個項目或者一件事的失敗并不代表人生的失敗。第二個能力是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理解與包容。很多時候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事,但還是能夠做下去。第三個能力是勤奮。沒有勤奮,你永遠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企業家對復雜的事物有獨特的堅持力,在別人覺得快要失敗時,成功者反而會認為這是創造奇跡的機會,他們有要把事情做成的強烈意愿。此外,還要有極度的信心和樂觀的心態,但不能自大、自負。
《創業邦》:您覺得創業者該如何長久保持樂觀?
謝洛德:其實,創業者有很多方法可以找到工作的樂趣。當我覺得無聊的時候,或者累了,我就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我從事法律工作三十年,有一天早晨起床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不像以前那么有激情了,就選擇離開。后來,我開辦了一家專門研究職業女性的中心,后來轉手給了一位女教授去做。另外,我還創立了一個家庭企業中心(family enterprise centre),還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提供顧問服務。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創業邦》:您認為商學院是否可以培養出企業家?
謝洛德:商學院教育并不是企業家的必要條件。一些人連大學、中學都沒有上過,但也成為了企業家。去商學院是為了學習商業的基本概念,但商學院不能帶給你成功,只是給你一些機會。
如果你在商學院拿到MBA學位,成為企業家的可能性反倒更小,因為這些人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選擇,限制了他們成為企業家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讀過MBA,又抱定成為企業家的信念,就有可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因為你懂得如何去經營商業項目。當然,另一種可能是,不會做得很成功,因為你在衡量風險與利潤的時候就不敢冒險,而只有敢冒險才可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創業邦》:和美國相比,您覺得中國的創業教育做得如何?
謝洛德:中國缺少的是臨床式的教授,就是曾經去過企業、再回到學校執教的人。中國改革開放不過二、三十年,塑造企業家的時間還很短。但是以后會越來越多,等一些人賺了錢,很成功了,也有相關的經驗能夠講出來,他們就可以回到校園,這樣中國的創業教育就會有更好的發展了。
《創業邦》:您對中國企業家有什么印象?
謝洛德:缺少榜樣(role model)。中國的第一批企業家,是最近20~25年內產生的企業家,他們也沒有榜樣。他們很多是國有企業變成民營企業以后的產物,所以很難說是真正的獨立創業。大概十年前才出現首批我認為的真正的企業家。
在美國就不同了,世界大戰以后有很多企業家涌現出來。他們從戰爭中回來,國家無法提供工作,他們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無所畏懼,部分人變成了成功的企業家。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他們從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邪惡的,做事一般也比較低調,即使企業做得很大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但是,1980年代后,企業家開始走入公眾視野,互聯網時代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是,有越來越多20多歲的人就開始創業。這是社會的變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