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01(1215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西方發達國家暫緩碳中和,為何中國仍然義無反顧? |
西方的碳中和,確實就像詐騙。
他們以人類的前途和地球的命運為借口,
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特別針對世界工廠——中國。
現在偽裝的面具已經陸續撕下,
環保之都丹麥哥本哈根放棄原定的碳中和目標,
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陸續放棄2025碳中和目標,宣布重啟燃煤發電。
……
我們國家去年今年下大力氣搞限電限產,還是在為了碳中和做出努力。可是歐洲這些國家呢?正如丁仲禮院士所說,這些國家都是在放空炮,他們巴不得其他國家都停止發展。
【視頻】歐洲集體攤牌放棄碳中和,中國卻彎道超車成了領頭羊,什么原因?
為何我國仍然義無反顧走上“碳中和”?
歐美國家提出的碳中和計劃,確實是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但為什么中國仍然義無反顧地走上“雙碳”道路?我們可以從4個維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1、科學維度
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確實為地球家園帶來了難以修復的影響,包括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生態系統變化、環境安全產生威脅、以及農業糧食生產負面影響等,這已成為科學事實。
所以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亦或是欠發達國家,都應該為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修復去做努力。
而我國從政策推行,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印發實施,到植樹造林、節能減排、老百姓的綠色低碳意識不斷增強,一直實實在在地履行自己的環境承諾,體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與恒心,這也足以體現大國責任。
▲黃土高原的今昔對比
2、發展維度
碳中和革命,不亞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的產業革命。
我國需要通過實現碳中和目標,進而推動各高碳排行業進行綠色技術和產業革新,實現全方位能源轉型和綠色轉型。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在光伏、風電、電池、電動車等新能源產業鏈上的技術突破有目共睹,整體上已經實現了對歐美國家的全面超越。
光伏產業
去年多晶硅全國產量超過143萬噸,同比增長66.9%;晶硅電池產量超過545吉瓦,同比增長64.9%,出口39.3吉瓦,同比增長65.5%;全國晶硅組件產量超過499吉瓦,同比增長69.3%,出口211.7吉瓦,同比增長37.9%。
汽車行業
2021年中國整車出口突破201萬輛,國內新能源汽車出口達31萬輛;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31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2023年出口491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120萬輛,首次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的成績。
鋰電池市場
202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量36.21億只,出口額約649億美元,同比增加33.6%。其中,動力電池出口127.4GW·h,占比83.5%,同比增長87.1%;其他電池出口25.2GW·h,占比16.5%。
3、能源革命
我國的石油依賴度是70%,天然氣的依賴度是50%,而且還在不斷增長。由此可見,中國能源形勢日益嚴峻,因此,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是我國必須錨定的戰略目標。
4、歐美國家雖暫緩碳中和計劃,但并未放棄設置國際貿易壁壘
2019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綠色協議》,首次提出建立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以下簡稱CBAM或碳關稅)。2023年10月1日起,CBAM開始正式試運行,出口貿易商需報送產品碳排放數據。
2023年6月14日《歐盟新電池法》通過。該法規要求自2024年起,未來新的電動汽車(EV)電池、LMT電池和容量大于2kWh的工業電池,必須具備“碳足跡”聲明和標簽,以及數字電池護照(2026年1月1日起執行)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2022年6月,美國民主黨向議會正式提交《清潔競爭法案立法提案》,其中也設置了征收碳排放費用框架。
2023年4月17日,美國稅局發布更新《通脹削減法案》細則,此次將補貼車型限制于美國本土品牌,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其他外資電動汽車企業的在美發展。
2022年9月-2023年1月,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先后組織了4次“面向供應鏈整體碳中和的碳足跡計算和驗證”的相關討論會,并于今年3月發布《碳足跡指南》和《碳足跡報告》初稿。
面對發達國家碳中和計劃的背信棄義,和一項項仍然存在的綠色貿易壁壘,這本質上也是一場全球政治與經濟的大博弈。因此我們必須從保障能源安全、搶占制造業新賽道、布局綠色產業,這樣才能在國際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目前我國已經按照自己的節奏走上碳中和之路。
未來,中國走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不能動搖,走“碳中和”之路的決心更不能動搖。
產業升級:不予西方活路的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