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公務員選調政府終于清醒:招錄開始限制海外留學生 |
據湖南日報、河南廣電大象新聞、吉林日報教育欄、財經雜志視頻號、中華網…等媒體的報道:多個省市調整公務員選調政策,2025年不再對海外留學生進行選調招錄。開始明確限制甚至“拒絕”海外留學生了。
“天塌了,一上系統(tǒng)就看到留學生不得報考!
在報道中,列舉了廣東、山東、以及北京的2025年的選調生方案,都沒有海外名校名單,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全球頂尖名校。
看到這樣的消息,真的是可喜可賀。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2025年度“選調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的高校范圍發(fā)生罕見變化,往年可報考的“國(境)外知名高校”名單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全球名校。
山東:是考公大省,山東2025年度定向選調、常規(guī)選調,范圍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留學生被關上一扇門。
首都:《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選調和“優(yōu)培計劃”招聘應屆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公告》顯示,定向選調同樣將留學生拒之門外!皟(yōu)培計劃”留學生仍然可以報名,但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本科畢業(yè)于國內43所雙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定向選調和“優(yōu)培計劃”的區(qū)別是,前者是公務員編制,后者則屬于企事業(yè)單位。
……
海外名校畢業(yè)生,曾經是被爭奪的“香餑餑”。
以前,都是國外本科歧視國內本科,海歸研究生甚至高看一眼比國內博士還香,現在居然反過來了,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類似變化還出現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個省份,顯然不是偶然。
海歸的光環(huán)逐漸褪去,曾經的就業(yè)優(yōu)勢不再。
一份由中國世界青年峰會和獵聘發(fā)布調查報告顯示,在畢業(yè)后選擇“找全職工作”的海外留學生中,有84.21%的人打算回國就業(yè),回國工作的比例相當高。在這些人中,又有45.23%求職首選是想去國國企央企,排名第一。進入政府部門做公務員占17.73%,排在第三?梢姡M饬魧W生對體制內的向往,也很強烈。
盡管留學生依然可以通過國家和各省市公務員考試進入體制內,但這條路顯然也變得擁擠。不少海外名校的畢業(yè)生,甚至將目光投向了縣城與鄉(xiāng)村。比如:斯坦福大學博士報考安徽下轄18線鄉(xiāng)鎮(zhèn)基層公務員,哈佛大學碩士考上杭州余杭區(qū)教育局,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入職街道城管……這類新聞,不斷見諸報端。
為什么多省市的選調,會對留學生做出限制甚至直接拒之門外?
難道哈佛、牛津、劍橋、耶魯,都比不上國內“雙一流”大學了嗎?
答案顯然不是這么簡單。
所謂選調生,是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每年從高等院校選調優(yōu)秀的應屆畢業(yè)生到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進行重點培養(yǎng)的群體。
要知道,比起公務員考試,選調生的選拔有不同的標準,普遍具有更高的政治標準。
比如,河南省《關于2025年選調應屆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到基層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提出:
選調有志于從事基層工作的應屆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到縣鄉(xiāng)基層一線培養(yǎng)鍛煉;
對選調生的報考資格,也明確要求必須符合以下至少一項條件:
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大學學習期間擔任過班級以上(含)學生干部且連續(xù)1年以上
獲得校級(含校級)以上獎勵
大學期間具有參軍入伍經歷優(yōu)先
其他省市的報考資格條件也有類似的要求。政治素質過硬、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強等標準,被放在最前頭。應該說,在選調這件事上,國家的標準變得越來越嚴格了。
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務員考試的職位報考要求,就沒有類似的限制,目前依然向海外高校畢業(yè)生開放。對大多數省市來說,海外高校畢業(yè)生(留學生)依然可以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到體制內。
此外,非常值得關注的還有近年來出現的“水碩、水博”爭議。
海外高校有的碩士學制為一年制,與國內兩到三年的學制形成較大差異。
有部分本科就讀于雙非高校的畢業(yè)生,通過中介申請到排名靠前的海外高校碩士,引發(fā)對海歸碩士質量的擔憂。
還有一些國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學招生與大學畢業(yè)的門檻都很低,所謂“學歷放水”、“賣學位”的現象也遭遇越來越多的人質疑。
事實上,現在用人單位(包括國央企、私企)普遍也不再像以往一樣青睞留學生。
尤其是針對國(境)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部分企業(yè)明確表示:不納入招聘范圍。
比如,中國華能下屬多個分公司仍招收留學生,只是不再考慮一年制碩士研究生。其在2025年校園招聘要求中明確寫上:“2024年入學的港澳地區(qū)、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境)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原則上不納入2025年招聘范圍!被蚴恰2024年入學的國(境)外一年制碩士研究生除外!
有人說,十幾年前去留學,回國動輒“年薪百萬”、“輕松當高管”,“出國是鍍金,歸國領高薪”,在一段時間內,也是人們對這一群體的認知。
但是現在留學則是“港碩一年給自己加了個案底”、“留學吃盡時代黑利”。
對這類海歸留學生而言,形勢確實在變得越來越艱難,曾經的就業(yè)優(yōu)勢消失了。
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海外留學的性價比變得越來越低,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
背后,是時代大趨勢的影響。
一是學歷貶值。國內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高素質人才數量越來越多,國內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5億。高校應屆畢業(yè)生數量屢創(chuàng)新高,2025年預計將要達到1222萬。
海歸留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早已不再是“稀缺物種”。據教育部數據,1978-2019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490.44萬人已經完成學業(yè),423.17萬人選擇回國發(fā)展,占已完成學業(yè)群體的86.28%。
2021年,回國人數首次破百萬,達到了一個高峰。面對僧多粥少的就業(yè)環(huán)境,“海歸”身份含金量急劇下降。
二是留學性價比越來越低。學費越來越貴,通貨膨脹學費在上漲,但留學生畢業(yè)后的收入,卻在逐年下降。且與期望的平均年薪的差距逐漸拉大。
不過,留學生的出路依然廣闊,如果有真才實學,并不需要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比如,很多城市都有招才引智的人才計劃,就對留學生格外青睞。
從全國范圍來看,最“寵”留學生的城市,應該是上海。
就拿選調來說,上海目前依然旗幟鮮明地表示,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應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可報考上海選調。高校范圍參考上海市留學回國人員課直接辦理落戶的高校名單。
這個范圍有多大?其實就是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具體由相關主管部門參照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QS世界大學排名、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fā)進行認定,以落戶申報系統(tǒng)內名單為準。
據新聞報道,近5年來,上海累計引進留學人員已超過13.5萬人。目前來滬工作創(chuàng)業(yè)的留學人員超過30萬人,留學人員創(chuàng)辦企業(yè)多達6000余家,一些海歸人才成長為院士、科學家、知名企業(yè)家等。獵聘數據顯示,海外留學人才的意向城市集中于北上廣深,總占比59.8%,其中上海占28.4%,差不多相當于北京、深圳、廣州之和。
社會發(fā)展到現在,與5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已大為不同。公務員招錄開始限制海外留學生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在往年,針對政府部門在選調生招生方案里給海外留學生留有一席之地的做法,也有網友用一句話進行了諷刺,那就是“公子公主請上車”。
能夠去海外留學的,特別是不參加高考直接自費本科留學、或從雙非高校自費通過中介上海外名校的,這樣的家庭非富即貴。許多學生在國外學習一灘糊涂,家里拿錢去海外“浪幾年”,轉頭回到國內成了“海歸”香餑餑。我就見過拿著法國名校碩士學位但基本法語交流都不會的“優(yōu)秀人才”。這樣的人被政府選調到政府部門作為干部的后備力量,真的是中看不中用。并且加劇了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進入政府部門的競爭。
與其說是“限制留學生進入體制內”不如說是“公平對待”,
留學回國畢業(yè)生按規(guī)定享受高校畢業(yè)生同等的招聘(錄)條件……
多省市的選調開始“拒絕”名校留學生,不管怎么說,我都認為政府部門這樣的行動,是進步的一大舉措!
留學中介太牛了!世界名校、美國top30、香港大學前三,給錢就能上!統(tǒng)統(tǒng)保錄。
博士碩士學位,已經是一種明碼標價的商品,賣學位是門好生意!
各地的留學回國人才獎勵和補貼政策,應該優(yōu)化!
怎么看清華教授錢穎一:人工智能將使中國教育優(yōu)勢蕩然無存?
中國教育內卷的本質,為什么那么內卷?
聯合國會議成“青年精英” 人設制造地?到聯合國開會演講成網紅新賽道!
有4個博士帽子的趙子健,讓人想起有4本戶口的神木房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