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1998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715(265主題貼) |
登錄:1742 |
|
|
毛主席問王稼祥:定都何處?新中國首都選址11座城市為何敲定北京? |
毛主席問王稼祥:定都何處?新中國首都選址11座城市為何敲定北京?
1949年2月,在西柏坡的石窯洞里,毛主席鄭重詢問:“新中國即將成立,對于新中國的首都定位,你有何建議?”毛主席的問話有著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他需要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未來走向做出明智的決策。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毛主席選擇了與他在軍事領導上有過密切合作的革命元老、時任城市工作部部長的王稼祥。
毛主席對于王稼祥的建議提出高度的重視和關注。這一方面是因為王稼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見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對革命的突出貢獻和思想啟發。王稼祥是首位提出“毛澤東思想”概念的人,為毛澤東思想的宣傳奠定了基礎。在遵義會議上,他的堅定態度和建議對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央領導層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毛主席向王稼祥詢問定都問題,可以說是對他眾多貢獻的一種肯定和尊重。
新中國首都選址,王稼祥向毛主席提供了,北平、成都、洛陽、重慶、廣州、南京、哈爾濱、西安、上海、延安、開封共11座城市。毛主席看著這11座城市的候選名單,便和王稼祥逐一研究起來。
【南京】
首先,在歷史上,南京曾是國民政府所在地,可能殘存有敵對勢力,對新中國的發展不利。同時,南京與國民政府首都的重合可能引發誤解,影響新中國的聲譽和國際形象。
其次,王稼祥考慮到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安全性。南京位于東南,這使得它容易受到外敵從海上入侵的威脅。歷史上,南京曾是短命王朝的都城,這也是一個不太穩定和安全的因素。早在1927年,南京就曾遭受過國共內戰的激化和侵略。侵華日軍使用重兵占領當時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并在南京進行毫無人性的大屠殺,這種回憶可能對新中國的建國氛圍和安全造成不良影響。
【延安】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以延安作為辦公駐地,因此,延安在當時就成了我黨所領導的根據地,人民、軍隊官兵心中的首都,群眾基礎非常好。當年之所以選擇延安作為中共中央的駐地,一方面考慮到陜北物產相對豐富,能夠支持龐大的中央機關和軍隊,另一方面就是延安遠離正面戰場,地勢易守難攻,有利于保衛中共中央的安全。是為了適應戰爭時期,中央對于安全的需求。但是延安過于偏僻、地域狹小、水資源匱乏,作為首都發展空間限制太大。
【西安】
首先,當時的國家經濟中心已經轉向東南,西安交通不便,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和建設,這會給新生的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其次,西安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侵略,并且城市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西安的聲名遠揚,但這也使得它成為外敵入侵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西安事變”在人們的記憶中仍然歷歷在目。雖然最終得以和平解決,但國共矛盾曾在西安激化,這樣的回憶和氛圍可能不適合建國之初的新中國。因此,考慮到地理、歷史、城市發展、民眾因素以及國內外形勢,王稼祥認為西安相對不如其他城市合適。
【廣州、上海】
廣州當年是孫中山先生指揮北伐的城市,革命的歷史也很厚重,政治上問題不大。廣州經濟上發展也很好,也能承擔起作為一個首都的職能。上海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先天條件非常好。
但是,廣州和上海離海岸線太近,很容易遭受敵對勢力軍事挑釁,在沒有強大的?哲娭,把首都設在廣州或者上海很危險,總不能一有風云變化,敵人一個登陸戰把首都占領了。所以,廣州和上海也被排除了。
【重慶、成都】
這兩個城市在特點上比較相似,距離也比較近,這里物產豐富,深藏于內陸,在經濟發展和確保安全上都有一定的優勢。
特別是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還做過國民政府的陪都,各項建設也都很完備。但是,重慶做過國民政府的陪都,從政治上考慮,就不能再做新中國首都了,新中國把首都定在國民政府的陪都,豈不是比國民政府“低了一輩兒”?
而成都在大盆地之中,交通不便,不利于首都的長遠發展。所以這兩個城市也排除了。
【洛陽、開封】
這兩個城市坐落在華北平原上,臨近黃河,農業基礎非常好,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著非常悠久的建都歷史和文化底蘊。
但是,這兩座城市是“成也黃河,敗也黃河”。黃河治理是歷朝歷代的難題,治水受科技與工業能力限制,黃河汛期泛濫決口也是讓無數統治者頭痛的問題,如果定為首都,動不動就水淹首都,或者經常受洪水威脅,那誰也受不了啊,因此,這兩個城市也被排除了。
【哈爾濱】
在抗日戰爭剛剛結束時,中共中央就計劃將駐地從當時所在的延安,向東北大城市哈爾濱轉移,并且,將哈爾濱建設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當時選擇哈爾濱有這樣幾個考慮:
一是由于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東北地區就有我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民主聯軍,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很快就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了哈爾濱,因此,哈爾濱是當時我黨掌握的為數不多的大城市。
二是哈爾濱遠在東北,距離國民黨統治中心較遠,而且哈爾濱和南京之間,還有一個易守難攻的山海關,有利于保護紅色首都的安全。
三是哈爾濱城市建設相對完備,周邊工業基礎較好,當時的哈爾濱有著東方莫斯科之稱,而且在北洋軍閥、日本侵略者統治時期,哈爾濱建設了大量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十分有利于共產黨所領導政權的發展。
四是哈爾濱比較靠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在確保邊境安全,獲得蘇聯支持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在解放戰爭初期,中央甚至已經把中央警衛團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黨中央身邊保衛黨中央,另一部分則作為先遣部隊,派駐到哈爾濱,為中共中央進駐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在遼沈戰役打響前,林彪曾專門向毛主席發電,請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是否要遷至哈爾濱。但毛主席回電拒絕了,表示自己和中共中央都不會去哈爾濱。
那么,為什么毛主席會拒絕中共中央遷至哈爾濱?
其實,從這個決定中,我們就能感受到毛主席的雄才大略。
哈爾濱這個城市作為首都固然有其優勢,但是,那是對于一個想偏安一隅或者說割據的政權來說的,對于要解放全中國的毛主席來說,哈爾濱是不合適的。因為哈爾濱的優點,同樣是它的缺點。
一個方面,雖然哈爾濱離國民黨統治中心遠,但離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也都遠,不利于對全國的影響,更不利于解放全中國。
另一個方面,哈爾濱距離蘇聯很近,固然可以就近獲得蘇聯支持。但是,就是因為離蘇聯近,離國境線近,在獲得蘇聯支援的同時,也同樣方便被蘇聯控制,成為蘇聯的傀儡。
因此,哈爾濱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建都地點。
【北平(北京)】
首先,北京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位于華北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易于發展城市和交通。同時,它地處華北地區的中心,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系和合作。
其次,北京在戰略位置上具備獨特優勢。它與北方邊境及海岸不遠不近。從地理的角度考慮,北平地處燕山一帶,北承東北平原,南接華北平原,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戰略縱深,也有關口和戰略重鎮拱衛。對于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北京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資源和農田、也有一定工業基礎,為首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基礎建設比較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才資源。它擁有許多高級學府和文化遺產,吸引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和人才。這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政治上,北平是和平解放,老百姓都贊賞和擁護,而且北平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源地。
北京的城市設施相對完善,基礎設施完好無損,這為新中國的發展省去了大規模的修復開支。長遠來看,北京作為首都可以更好地規劃和發展國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國家的樞紐,周邊城市相輔相成,形成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經濟環境。
【主席早有謀劃】
解放戰爭初期,平津戰役還沒有開始,北平還在國民黨傅作義手中,毛主席心中可能就已經看中北平了。既然選擇了北平作為首都,那么,今后所有的工作,凡是涉及北平的,都要服務于北平建都。
因此,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領導同志們,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態度,定下了和平解放北平的總方針。
然而想和平解放北平談何容易!傅作義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手握重兵,占據要地,又有蔣介石、國民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援,和高官厚祿的許諾,傅作義能夠接受和平解放北平嗎?
為了讓傅作義接受和平解放北平,首先就要徹底斷絕他負隅頑抗的幻想,于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果斷出手,迅速完成了對北平和天津的合圍。重兵合圍,把北平和天津包圍得如同鐵桶一般。
通過快速攻下天津,向傅作義展示解放軍攻打大城市的能力,震懾傅作義,消除幻想。徹底斷絕了傅作義所盼望的,蔣介石的支援和從海上逃跑的可能,北平徹底成了一座孤城,傅作義和他的部隊成了困獸。與此同時,毛主席和中央的領導同志們,也通過北平城內的中共地下黨,廣泛動員傅作義的親屬、部屬和社會賢達,共同給傅作義做工作。終于,傅作義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要求。就這樣,傅作義帶領部隊解除武裝,打開城門,把完整的北平城,交到了共產黨和人民的手中。
【結語】
新中國的定都問題,這個決策不僅考慮了地理、歷史、城市安全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也體現了對國家安全和未來長遠發展的重要性的考慮。同時,它還展示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民主決策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毛主席從不孤立地做出決策,他重視集體智慧和共識的形成,注重各方面因素的平衡和綜合考量,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于1949年定都北京,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見證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變遷。它成為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和資源,為國家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發展中“剩余”與“規模”難題:中國應主動塑造第三世界的經濟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