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189(1208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北京大學校訓問題::北大校訓的尷尬 |
《也談北大校訓》
沒來北大的時候找到的,當時看著很激動的,給現在憧憬著北大的師弟師妹們看看吧.
在北大的bbs上,經常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請問北大的校訓是什么?”“請問北大有校歌嗎?”……提問者若是外面慕名而來的朋友,倒也不足為奇,奇的是抱有此類疑問的不乏北大自己的兒女,更奇的是對此類問題的回答,往往各執一詞,相去甚遠。讓提問的和旁觀的,都如墜云里霧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洗洗睡吧”。這類問題會周期性地冒出來,然而每次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沒有結果。確實,北大的一切能確定其身份的外在標志,諸如校訓、校旗、校色、校歌,等等,都是莫衷一是,懸而未決的。
據我所知,北大校訓至少有四個版本。
從北大附中畢業進入北大的新生,或許會躊躇滿志地告訴你:北大的校訓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因為在附中校園的墻上——也就是一般學校校訓的地盤上——刷了這八個大字。這幾個樸實但過于大眾化的詞語,當然無法得到北大才子們的認同,那些附小附中一路上來的根正苗紅的“土著”,過了一段日子也絕口不跟人提這就是北大的校訓了,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名之曰“北大學風”。
另外一個校訓的版本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幾個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北大的歷史功績,也符合我黨的宣傳需要,所以最受領導人以及官方言論的推崇。但也因為其規范正統的風格,以及對于五四之前那段校史的忽略,而不容于部分北大人求新求變的胸懷。于是,北大招生網的宣傳文章走了中庸路線,只稱之為“傳統精神”,避開了“校訓”二字。
而未名bbs離站畫面則挑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四個詞作為校訓。它們出自儒家典籍《中庸》,透出一股古舊的典雅和沉靜,但也有點學究氣,而與北大多元動感的校園文化不太符合。反對者北大內外都不乏其人,校外的首推中山大學,因為該校的校訓就是鐵板釘釘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還多了一個“篤行”,如此一來,豈不為北大人“光說不練”“眼高手低”的謬見留下了口實?我們要是再用這個,只怕要被人目為剽竊了,畢竟中山大學校訓是國父欽定,名正言順,而我們這里連內部分歧都還沒有擺平。
最后,蔡元培先生作為北大人的精神領袖,曾經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他主持北大的宗旨是“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后人或壓縮為八個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希望確定為北大的校訓。但在今日之中國,所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某種程度上還是句空話,而且“兼容并包”又容易被降格為“藏污納垢”,成為某些領導開辦各種賺錢班的依據,于是我們又玩了一下春秋筆法,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命名為“辦學方針”,甚至還要加上定語“蔡元培主持北大的辦學方針”,而并不給它進行校訓的加冕儀式。……正所謂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眾說紛紜,校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再比如校歌,據說胡適先生擔任校長之時,北大師生曾傳唱他所作的《蘭花草》:“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校園中,希望花開早……”,其流行程度應該無愧于校歌之稱號了,只是內容近乎社會通俗歌曲,而與“校歌”之要求相去甚遠,自然難膺此重任。現在每年的一二九大合唱,最經典熱門的曲目莫過于《燕園情》:“紅樓飛雪,一時英杰。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據說這就是北大的校歌。但除非是親自參加過合唱排練者,北大學生居然罕有知道這首“校歌”的,而其美聲的風格也不為北大學子所喜。上世紀三十年代吳梅先生曾為北大寫過兩首校歌,文辭古雅,瑯瑯上口。其一曰:“景山門啟幕幃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數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其二曰:“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次改。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好是好,但其譜不存,且內容有時代之局限,故行而不遠,不表于后世。在80年代的校園歌曲潮流中,終于涌現出一首差不多是眾望所歸的校歌——《未名湖是個海洋》:“這真是一塊圣地,今天我來到這里。陽光月光星光燈光在照耀,她的臉孔在歡笑和哭泣……” 這首歌的旋律和意境,都與北大人那種高貴的憂郁相吻合,于是在年輕的學子中傳唱不衰。但終究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和加冕,另外內容亦稍嫌單薄以及邊緣化,所以還是不能稱之為北大校歌。于是,北大校歌的歸屬,與校訓一樣,也成了一樁懸案。同樣的,校旗、校色、校花之類的也都沒有定論(蔡元培先生設計的校旗早已廢而不用。現在北大作為團體露面時,舉的旗子可能是白色、紅色,甚至綠色,上書簡簡單單四個字:北京大學。或者還加上那個校徽)。……
唯一確定的大概就是北大的校徽了。自從魯迅先生為北大設計出那個簡潔古樸的徽章,就一直沿用至今。校徽是“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雖然校徽的外在形式是確定下來了,但對其內涵的闡釋又再次陷入了無盡的分歧,也就是說校徽終究還是“形定神不定”。北大官方(招生網)對校徽的解讀是這樣的:校徽里全是人,是為了突出“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這個解讀未免生硬淺薄。魯迅先生自己的意圖似乎是這樣的: “大”字的人形是大學的教員和職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對的兩個人形,是學生,校徽表現了學校員工當為學生服務這個觀點。而還有一種說法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華民族,校徽的象征意義就是:北大人當肩負開啟民智的重大使命。許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評論魯迅先生為北大設計的這個校徽,更是別處心裁地聯想到了“苦臉”,認為北大校徽一臉苦相,正暗示著北大其生也多艱,北大人承擔著民族的苦難,憂國憂民,故眉頭不展。這也可聊備一說。至于北大學生以其慣有的自嘲,將校徽說成“一副排骨”,當然難登大雅之堂了。好不容易來了個確定的校徽,卻又牽扯出這么一大串歧見,要有個統一認識,只怕要等到猴年馬月去(據說今年六月正好是猴年馬月,呵呵)。
再說說我們的校園,也是屢易其處,可謂“惶惶如喪家之犬”。京師大學堂1898年建校時,是用地安門內馬神廟和嘉公主府舊第為臨時校舍,即后來的景山東街理學院,也稱二院。1918年,位于漢花園(今沙灘)的紅樓落成,連同嵩公府成為了學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紀念堂在內的總辦事處,30年代建成的圖書館和法學院使用此樓,其后紅樓主要為文學院使用,這一地區也統稱為一院。其他校舍還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稱為三院,國會街的先修班稱為四院(現在的新華社社址),工學院位于西城端王府,醫學院在府右街,農學院在西郊羅道莊。而在抗戰期間,更是輾轉南下,居無定所。先寓居長沙,速后又蟄避云南。解放后院系調整時,燕京大學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校址遷入西郊原燕京大學校園。著名的“紅樓”在北大學子的現實生活中早已成為歷史陳跡,除非節假日前去參觀時,能隔著文化部的鐵柵欄,想見一下當年民主廣場集會的盛況。俗話說:“鐵打的硬盤流水的兵”,北大不但兵如流水,連營盤都好像是沙子堆的。這不,去年校慶前后,市領導來北大開會時,劉淇又試探性地提出讓北大遷到昌平,使燕園這寸土寸金的寶地徹底融入中關村的商業洪流。我愿意相信這只是一個設想,永遠不能成為現實。湖光塔影已經吸納了北大的靈魂,又反過來孕育著北大的靈氣。每一次傷筋動骨的搬遷,都是對北大靈魂和靈氣的摧殘。
在外人看來,上述情況之荒謬,無異于一個國家沒有國旗國徽和國歌,沒有大體確定的疆域。至于我們自己,大一的時候確實感到不可思議。沒有這些東西,如何界定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如何讓學生獲得排他性的歸屬感?看看我們的鄰居清華大學,校訓、校徽、校旗、校歌、校色、校花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問及校訓,清華同學就能底氣十足地報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出自《周易》的古語;校徽是鐫刻著校訓的一口大鐘;校色是紫色;校旗是紫色的旗幟上印著那口鐘;校花是紫荊花;校歌則是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在90周年校慶的時候,清華還給學生發放了一批“校服”——一件紫色的T恤;而他們的校園,除了在抗戰期間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曾和北大南開一道輾轉南下,顛沛流離,其他時候都是穩穩地盤踞在清華園里,而且地盤逐年擴大……那時候我們打心眼里羨慕清華的同學,不論從哪方面看,他們都帶有清華外在的烙印。而我們,就好像一群散兵游勇,暫時駐扎在同一個營地,卻分別站在不同的旗幟下,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旗幟。大二的時候開始見慣不怪,甚至對清華那種整齊劃一的風格加以諷刺嘲弄。我們竄改清華的校訓;曲解孔老夫子的話“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鄙薄清華的以紫為貴;用《漢書王莽傳》里的“紫色蛙聲”來比擬清華園里的“青蛙”(玩笑而已,請勿當真:)。到了現在,倒覺得原本就不應該有答案的,否則就不成其為北大了。龍協濤先生在《燕園賦》里說:“有湖未名,其容乃大”。北大那一泓波光瀲滟的湖水,也沒有名字。未名為名,正體現著一種不確定性。當你選擇了一個名字,你勢必失去其他的名字。未名這兩個字,之所以讓人浮想聯翩,不就是因為它的無限包容性嗎?《莊子》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北大歷來都是不主故常,不法常可的。我們的校園風格多元化,重視個性的發展,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北大出來的學生不會是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北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有時候更甚于北大學生與外校學生的差異。有人說過,北大與清華的差別,就好比微軟與IBM的差別。微軟對員工的承諾是:我們不會賦予你某種色彩,但當你離開微軟時,一定會帶上自己鮮明的與眾不同的色彩;而藍色巨人IBM則說:當你離開IBM時,你已經成為藍色帝國的一員,藍色的印記成為你永遠的商標。同樣,從清華園里走出來的學生,清華的紫色,已經滲透到他們的身心。而北大則是讓自己的學生在很寬松的環境里張揚個性,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發展道路,成就別樣的人生。清華是一個紫色的染坊,而北大則是一道七彩的霓虹。“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在北大,你可以看到校園小道上行吟的詩人,苦讀的學子,可以看到湖畔的垂柳下偎依的情侶,寂寞的佳人;你可以去三角地揮舞社團的彩旗,也可以去靜園草坪與師友們坐而論道;你可以在階梯大教室為名士大儒學界泰斗的宏宏大論擊節贊嘆,也可以在百年大講堂為海內外文藝團體的煌煌歌舞陶醉歡呼;……你可以……也可以……你還有什么不可以?……七彩的生活,閃亮的日子,都在北大的空氣里聚集、呈現,永不單調,永不沉悶。故曰:北大無常。但無常的北大,難道不會讓個中學子目眩神迷,迷失方向?北大作為一個整體是無常的,但北大的無常,正是由她庇護下的萬千北大人的“有常”匯合而成的。北大無常,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圖書館里浩如煙海的典籍,教學樓前如森林般的自行車,實驗室徹夜不滅的燈火,林蔭路上行色匆匆的白發教授,遨游學海放眼世界的莘莘學子……這些東西,如同火炬,一代代的傳承不滅,成就了北大永恒的靈魂。北大的無常,是外在的無常,是校訓、校歌、校旗、校址這些身外之物的無常,她的精神內核,卻始終都有著一種堅守,一種根深蒂固的力量。求學于斯的北大學子,雖然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卻有著一種相通的情緒和精神氣質。那憔悴滄桑的韻味,那天真的浪漫,那頗為稚拙的善良,加上年少的銳氣,能讓北大人在萬千人群中一眼認出自己的同門。因為,無常的北大,給了他們溫暖而冷峻的底色,終身無法磨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