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zi2006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12分 |
注冊:2006-7-8 |
發表:3(3主題貼) |
登錄:1 |
|
|
七成知識分子處過勞死邊緣 |
參考: http://www.nbht1818.com/bbs/list.asp?boardid=86
本報訊(記者 郭紫純)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指出,我國人才浪費嚴重,2005年,我國人才浪費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七成知識分子走在“過勞死”的邊緣。
藍皮書指出,中國的人才競爭力較弱,在世界屬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人才競爭力進行排名,北京、上海、廣東分居前三位。
人才競爭力中國位居第四
藍皮書指出,在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印度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四,僅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前,屬于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
藍皮書指出,人才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人才隊伍、人才投入、人才產出和人才環境四個方面的要素。
根據這一體系,中國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隊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在人才隊伍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人才潛力,得益于中國勞動力數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而在人才投入方面的劣勢主要來自于R&D(研究與發展)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
北京排全國首位
藍皮書對2005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人才競爭力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廣東分居前三位。
藍皮書點評了北京的人才競爭力。北京在人才素質、人才科研投入、人才教育投入、人才科技成果產出、人才科研成果轉化率產出方面均居第一位;在人才生活環境、人才經濟環境方面,居第二位;在人才規模方面,居第四位。
北京人才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大,規模宏大;二是門類齊全,素質優良。
藍皮書指出,北京經濟發展和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其科技人才資源旺盛,科技創新能力全國最強,專利的授權量全國最高;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好,科技創新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2005年我國31個省市區人才競爭力前10名競爭力省市區 規!∷刭| 科研投入教育投入生活環境
北京 4 1 1 1 22
上海 11 2 3 9 13
廣東 2 15 2 2 34
江蘇 1 13 4 3 65
浙江 9 12 6 6 46
山東 3 16 5 4 87
遼寧 6 4 7 10 98
天津 22 3 9 22 59
湖北 5 11 11 5 1210
四川 7 20 10 12 14
人才熱點 人才浪費超2500萬人
《中國人才浪費問題研究》的作者通過三個不同層次的調查指出,我國人才資源能力發揮程度偏低,總體能力發揮程度的平均數為61.9%,與充分發揮的差距為28.1%。由此可見,我國人才浪費的程度是比較嚴重的。
專家進一步測算指出,2005年,我國人才浪費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我國人才浪費導致的經濟消耗和經濟損失超過9000億元。
七成人在“過勞死”邊緣
藍皮書指出,調查顯示七成人走在“過勞死”的邊緣。有關專家認為,如果知識分子不注意調整亞健康狀態,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將死于心腦血管疾病,1/10將死于腫瘤,1/5將死于因吸煙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過勞”和意外。
在我國部分城市尤其是各項事業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過勞死”問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而且呈現出向年輕人這一低齡化蔓延的態勢。
據上海科學院最近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五十八九歲降到調查時的五十三四歲,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排名國家 相對值1 美國 1.00002 日本 0.77193 德國 0.63284 中國 0.47695 俄羅斯 0.43286 印度 0.4076備注:
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僅相當于美國的48%,相當于日本的62%和德國的75%,總體差距非常明顯。
人才安全 中國人才回歸率低
藍皮書指出,我國人才面臨大量流失的危急狀況,威脅國家整體經濟安全。
數據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共有近60萬人,學成回國的只有15萬人。
有關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2/3留學生歸國工作,1/3留學生在國外工作和溝通信息,回歸率與滯留率保持2∶1是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國卻呈現1∶3的倒比現象,這個數字值得深思。
專家指出,“最好的人才都留在國內”的國家是美國和新加坡,而印度和中國則處于最后兩名。
|
[本貼被admin于2006/7/14 18:44:52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