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189(1208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馬斯克甘當“賣碳翁”賺了33億美元!碳交易賣的究竟是什么? |
“碳中和、碳達峰”在今年兩會首次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且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中國領導人也做出了力爭于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務院和央行也都發布了相關的推動政策!疤贾泻汀背蔀榱藷o比火熱的新詞!
一時間,從實業公司到資本市場,都在好奇地討論它將給我們的未來帶來什么改變,二級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很多沖擊漲停的“碳中和概念股”。
碳排放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還可以換成真金白銀。特斯拉在2020年,依靠“售賣碳排放權(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是年凈利潤的兩倍多。事實上,在過去5年里特斯拉靠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取了高達33億美元的收入?梢哉f特斯拉賣碳比賣車還賺錢。
【科普:碳排放權(積分)】
所謂碳排放權,就是根據《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協定》等公約,在減排手段上除了鼓勵各國使用新技術以外,也允許各國用經濟手段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比如歐盟征收環境稅、中國征收排污費等。碳排放權,就變成了具有價值的資產,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
特斯拉賣碳排放積分,主要是源于美國11個聯邦州對車企的一項環保規定,該規定要求當地汽車企業必須在2025年之前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或者降低發動機燃油排放)而無法做到的車企必須從綠色環保型企業那里購買碳排放積分(鼓勵綠色發展)否則積分扣完,就會受到當地監管機構更嚴厲的處罰。
特斯拉因為生產的都是電動汽車,累積的碳排放積分遠超監管要求,因此擁有大量的可出售積分。如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去年僅在歐洲就花費了3.62億美元購買碳排放積分,大部分是從特斯拉購買。
對于突然火了的“碳中和”,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問:
為什么中國會在這個時間點提出,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后發國家一般都要大力發展工業,這就難以避免大量碳排放,我們有做好“碳中和”的準備嗎?
碳交易聽起來像比特幣一樣魔幻它能實現嗎?
……
我們結合了很多優秀觀點,來分析“碳中和”的背景和未來。
1、碳達峰、碳中和是什么?為什么最近火了?
“碳中和”,是指某個區域內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吸收利用達到平衡。
目前人類科技水平,生產生活中無論如何都會產生例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碳排放。
我們現在說的“零排放”并不是指不排放,而是通過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加強植樹造林、碳捕捉固化技術等方式,來將碳排放“吸收”,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即碳中和。
基于此,就比較好理解中國領導人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這個目標,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的增長離不開二氧化碳排放,但在“2060年碳中和”的大目標下,需要在2030年讓碳排放達到最高峰,然后逐年下降。
為什么是2060年?因為考慮經濟發展、技術路徑、實施周期等,全球科學家達成了大致共識,人類需要在這一期限內實現碳中和,才能有更好的幾率避免最嚴重的氣候災難,例如全球變暖問題,這要求人類社會共同努力。
2、如何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聽起來很魔幻的“碳交易”是什么?
光有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還不夠,要想減少碳排放,加強環保勢必會帶來短期成本的上升,從企業盈利角度是動力不足的。
此時,“市場之手”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把碳排放量化,變成一個可以買賣的商品。
這種方法在人類控制酸雨問題中已經奏效。20世紀90年代,美國酸雨問題嚴重,二氧化硫會污染河流和土地,并讓建筑物加速腐蝕。美國政府發明了市場方法來應對酸雨,對那些造成酸雨問題的企業設定排放上限,如果超過就需要去購買額度,不然會面臨巨額罰款。這種方法非常奏效,并且實施成本低。
對于碳排放,未來每一噸排放量都意味著金錢損失,它將改變人們對這些自然的東西是免費的傳統想法。
“碳交易”即是政府為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上限,并把這個量用排放配額的形式分配或者出售給企業,每個企業都可以購買和出售排放配額。
參加交易的制造工廠、發電廠等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配額進行調整,如果減少了排放量,就可以出售余量,或是把它存起來備用;如果用盡了現有配額,那就需要購買更多的配額,而購買價格本身就具有懲罰性質。
隨著時間推移,政府可以逐步降低排放量上限,讓配額更加稀缺,加大價格壓力,從而促進企業減排,加強環保,以此釋放市場競爭,推動節能和清潔技術的使用。
目前歐洲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經在采取這種方法。中國自2011年開始,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湖北官方在今年3月表示,全國碳市場將在6月底前啟動線上交易,國家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首先為2225家電企開始正式注冊,誰能夠在發電、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積攢足夠的碳排余額就可以出售獲利。
而碳排放比較大的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個重點行業,也將逐步納入交易市場,像電解鋁這種能耗大的行業,就有很大可能進入。這些行業排放高的企業,將是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買家。
另一方面,新能源(光伏、風電、水電)、電動車、環保碳匯林等相關企業,將是碳交易中的主要賣方。以及那些節能減排做得好的公司,可以出售額外的碳排放配額給需求方。
如果中國實現了全國范圍的碳交易,那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因為還沒有人在這樣大的經濟規模上進行這種嘗試。
3、特斯拉主要靠“賣碳”盈利?科技巨頭們都做了什么?
科技巨頭普遍積極參與碳中和計劃。
從個人層面來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是其中一位,他每年需要大量坐私人飛行出行,但私人飛機無疑是造成碳排放的一大原因。
當然,蓋茨沒有因此放棄坐私人飛機改成普通航班,而是每年直接花費700萬美元來抵消個人的碳足跡,也就是為自己超標的碳排放買配額。
蓋茨另外投資了很多碳中和項目,特別是碳捕集、利用與碳封存技術(CCUS)等等,這些是通過間接方式來減碳。
當然,對碳交易最積極的是特斯拉。在2020年財報中,特斯拉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7.21億美元),其中賣碳積分帶來了15.8億美元的收入,是凈利潤的2倍多。
美國并不是全國實行碳排放積分政策,有11個州要求汽車制造商在2025年之前,需要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如果達不到足夠數量,那么就得去購買碳排放積分來彌補差額,從而避免巨額罰款,于是特斯拉就成為了“賣碳翁”。
雖然特斯拉并未在財報中披露購買其碳排放的企業名稱,但事實上,2019年美國車企通用汽車和歐洲車企菲亞特克萊斯勒,都表示自己向特斯拉購買其在美國的碳排放額度。菲亞特克萊斯勒在全球已經支付了18億歐元,來購買碳排放額度。
其他科技巨頭也紛紛嘗試“碳生意”。蘋果公司在2020年的秋季發布會上,宣布取消iPhone附帶的耳機和插頭,將為其生產和物流等環節每年減少200萬噸碳排放。
根據蘋果2020年環境報告,整個公司2019的年排放量為2510萬噸。其中辦公運營的碳排放基本為0,碳排放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以iPhone 11 pro Max為例,一臺設備的全生命周期大概排放86千克的二氧化碳,其中78%是制造環節產生,3%是交通環節產生,18%是全生命周期用的電力導致的排放。
騰訊是中國科技巨頭中,對碳排放比較重視的公司,與蘋果類似,騰訊也采取了兩條路并行的方式,一是自身在能耗方面實現節能減排,如數據中心、服務器、辦公大樓等節能減排;二是用數字技術,通過龐大的騰訊生態公司,來提升各行業的能效和降低碳排放。
例如對于耗電巨大的數據中心,可以把選址放在風電、水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充裕的地區,并且采取更高效率的制冷和供配電架構,來減少碳排放。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承諾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全球碳市場都在積極擴張,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已達到21個,全球碳交易市場每年交易規模超過600億美元。
4、中國作為后發國家,為什么敢于挑起“碳中和”大旗?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都傾向于認為,不應該與發達國家承擔同樣的減排負擔,因為發達國家此前污染數十年來不經控制。
例如發展中國家從農業體系向工業體系發展過程中,高速經濟增長往往會伴隨著高碳排放,歐美國家已經走過了先發展后治理的進程,但發展中國家也有追求發展的權利。
并且隨著全球分工協作的產業鏈形成,很多碳排放較大的制造環節都設在了發展中國家。所以今天盲目限制后發國家的碳排放是有失公允的,甚至有打壓后發國家的嫌疑。例如歐盟曾威脅稱,如果中國不減少排放,就將征收“碳關稅”。
但中國現在承諾以身作則,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符合成為超級大國的抱負。中國的承諾也是極具魄力的,因為這意味著這個超級經濟體需要轉型。
從生產食物、到生產能源、以及消費的方式,都需要改變。例如在效率低下的畜牧業中,牛羊豬呼吸和排放的屁也是溫室氣體的核心來源。不要小看,這個量非常巨大,2006年世界糧農組織在一份題為《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的報告中說農業養殖牲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汽車排放量多18%。(我們可能需要大力發展人造肉,無論是植物基還是動物基的人造肉);化石能源的排放也占據大頭,那我們就需要讓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并且要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電”……
丁仲禮院士曾說過:“排放權就是發展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基本人權”。
“碳中和”背后的能源競爭和產業變革,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遠川研究所科技組曾撰文指出,美國在19世紀下半葉的崛起,就離不開其打造的最具時代性的“原油體系”!案咝捇夹g-全新輸油管道-創新汽車生產線”,最終形成了“生產-傳輸-利用”的循環體系,成功取代了由英國主導的“煤炭體系”,大大加速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吧a-傳輸-利用”的循環體系也成為了二戰后美國石油霸權的基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每年在進口石油和能源安全上的投資是天文數字。而要真正打破這個局面,中國需要的是一次在能源領域的創新革命。這便是如今最熱的賽道:“硅能源”革命,即由光伏-特高壓-新能源車組成,對應一個新的“生產-傳輸-利用”循環體系。
不可否認的是,“光伏、特高壓、新能源”這個循環體系,在2020年都相繼迎來了突破和發展,中國能源大三角正逐漸完備,也給了決策層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信心。在“清潔能源”政治正確的外衣之下,“碳中和”的本質,是一場硅能源取代碳能源的能源革命。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指出,中國現在的可再生能源容量(光伏、風電、水電裝機量)達到了全球的30%,無論在投入還是規模上都領跑全球。
按中金公司研究部各行業組測算匯總,我們預計到2060年70%的能源將由清潔電力供應,約8%將由綠氫支撐,剩余約22%的能源消費將通過碳捕捉方式,從而實現碳中和。
5 “碳中和”如何通過資本落地?
在背后推動碳中和的“市場之手”,左手是上文提及的“碳交易”,右手就是影響力投資。
與以前更側重公司財務層面的分析相比,影響力投資更專注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它是一種投資機構評估公司的方法。
20世紀70年代初,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寫下了一個著名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追求利潤。但有人一直持反對態度,例如影響力投資之父羅納德·科恩認為,資本應該為迫切的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哈佛商學院曾做了一項研究,發布了1800家公司所造成的環境破壞。這些公司中,有252家公司每年造成的環境破壞超過了盈利。在一個擁有影響力加權賬戶的世界里,這些公司將成為虧損公司。另外,其中543家企業造成的環境破壞相當于其利潤的25%或更多,這1800家公司每年給環境造成3萬億美元的損失。
影響力投資要求投資者能夠從利潤和環境影響兩個維度來看待業績,來做出投資決策。這與ESG投資很類似,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也是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評估分析體系中。但這些評估方法面臨的問題都是,如何把社會責任量化?
如今,比較各公司的碳排放情況是良好的入手點,現在大約有56家公司采用某種形式的影響力評估,例如法國達能集團,于去年開始公布經碳排放調整后的每股收益。
一方面通過“碳交易”直接令企業可以通過節能減排獲得收益,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力投資或是ESG投資令資本傾向于投資環境友好的公司,這都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風險投資機構也大有可為,數字化和智能技術的大范圍應用,都將為碳中和提供強勁驅動力,實現節能減排與數字經濟的雙重發展。
經緯通過前瞻性的研究與投資,持續加大對電動車及其生態鏈、替代蛋白、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智能技術等領域的投資布局,這些領域公司的迅猛發展,都將提升社會的能源效率,促進節能減排。
例如在電動車領域,我們投資了理想與小鵬,電動車對燃油車的逐漸替代,將極大促進碳中和的進程;在替代蛋白領域,在畜牧業中,牛放的屁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人造肉企業的快速發展,也將極大帶動節能減排,我們在這一前沿領域已經布局了星期零、周子未來、新素食等多家初創公司。
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隨著“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中國經濟的能源轉型和結構性升級將進入快車道。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也勢必伴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工業互聯網滲透率提升;云計算、AI、智慧城市等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等等,這些領域都會為節能減排貢獻巨大的力量,這也意味著風險投資機構的大機會。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碳中和愿景必然來自持續的科技創新。每一次有意義的投資,都是這個大變革時代的一份推進力。
相關鏈接:
差價很大!美國2021年碳排放51美元/噸,中國呢?
碳中和將重塑世界產業經濟格局!
貿易戰將借“碳中和”轉型升級,非紡織企業要對新疆“良好棉花”事件足夠重視!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么?
中國所倡“全球能源互聯網”將成全球經濟“脫碳”關鍵
“能源產業鏈500強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推進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