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01(1215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1960年“蘇聯逼債”真相是怎么回事? |
“蘇聯逼債”論,是1960年后刻意制造出來的。先是在內部會議上定下基調,這種聲音自然會逐步傳遍全社會;然后,在公開出版物上,再用混淆事實的表述方法加深傳播效果,鞏固“蘇聯逼債”的輿論效果。對蘇聯逼債的做法,其實一點具體證據也沒有提供,但是,全社會都信了。
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撤走專家、逼債”歸咎為造成三年困難時期的主要外部因素。但中國政府官方文件則從沒有表述過蘇聯政府有過“逼債”行為。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和出現饑荒后,國內曾以干部宣講和群眾口傳方式出現了“中國為抗美援朝欠債,蘇修逼債造成挨餓”之說,并在多年間被一些文藝作品和非當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許多人長期信以為真。
——徐焰(鳳凰網,摘自《鳳凰周刊》2011年第6期,原題:《“蘇修逼債”真相》)
《解放軍少將談三年困難時期“蘇修逼債”真相》
《那些年,蘇聯“逼債”了嗎?》
《文摘報》2013年04月20日05版)
債務的形成:
抗美援朝軍火債務: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除少量無償援助外,大部分裝備系有償(優惠價)提供,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經統計,這些裝備欠款折合人民幣30億元左右(當時約合13億美元)。
旅順裝備折價債務:1955 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移交了一些裝備,折價9.8億元人民幣。
貿易欠款:1958 年中國發起“大躍進”后,由于國內副食品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無法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欠下了25億盧布的商貿債。綜合計算,自1950年以來中國欠蘇聯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事件的發展:
中方聲明調整還款計劃:1960年10月,中國對外貿易部長葉季壯口頭聲明,由于自然災害和蘇聯撤走專家給中國造成了經濟困難,出口計劃必須調整,中方向蘇聯的訂貨要重新考慮;對蘇聯過去的貸款,仍然在1961至1965年還清本息;貿易方面,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5年內還清。
蘇方回應引發爭議:1960年12月,蘇聯外貿部長帕托利切夫一方面同意進行談判,另一方面指責中方未協商就把“償還期限確定為5年”,口頭要求中國政府在合同有效期滿之日起三個月償清貿易欠款。這一事件被很多人認為是“蘇聯逼債”的由來。中國政府反駁了蘇聯政府三個月內償還貿易欠款的要求。
后續的情況與澄清:
關系緩和時蘇方的態度:1960年11月,劉少奇出席莫斯科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中蘇雙方都采取了防止關系破裂的措施,關系有所緩和。在此期間,蘇聯方面曾表示很快會恢復一些援華項目并再派專家,對中國還債問題也表現出了高姿態,如提出中方所欠的10億盧布可分五年償還,不計利息等。
中國提前還清債務:中國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決定加速歸還欠蘇聯債務,并于1965年提前還清。實際上,中國償還蘇聯債務主要是通過出口有色金屬礦、輕工業品和手工藝品等進行折算抵債。
總的來說,雖然蘇聯在債務問題上的態度和做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引發了爭議,但將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的經濟困難完全歸咎于 “蘇聯逼債” 是不準確和不客觀的。中國當時面臨的經濟困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 “大躍進” 等政策失誤、自然災害等。同時,中蘇關系的變化也使得債務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