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2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721(418主題貼) |
登錄:1135 |
|
|
重讀柳宗元:生命的本質與知識的原理 |
中國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是儒釋道等等多種思想資源的真正受益者。
《三戒》是柳宗元寫的三篇寓言故事,分別為:《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其題出自《論語•季氏》。《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其一、《三戒》對于《論語》所謂“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是分別對應的。其二、《三戒》對于《論語》所謂“少之時,血氣未定;及其壯也,血氣方剛;及其老也,血氣既衰”,其實也是分別對應的。其三、《三戒》講的是三種動物。動物,與人一樣,都是生命,本質上,都是生存環境的適應者與世界的互動者,簡稱為環境適應者或世界互動者。生命的本質,就是環境適應者或世界互動者。其四、《三戒》講的是三個悲劇,每一個悲劇都有其對應的寓意。
《三戒》序言:
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一、《三戒》之《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 第一個悲劇,《臨江之麋》,說的是從人為環境局限性之下的環境成長的環境適應者,一旦脫離了其人為環境,其來源于這種人為環境的對于環境的認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著人為環境局限性的知識,在新的環境下,其實是不適用的。這個悲劇說的是知識的環境局限性。
二、《三戒》之《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第二個悲劇,《黔之驢》,說的是從空間局限性之下的知識環境出來的環境適應者,一旦脫離了其特定空間環境,其來源于這種特定空間環境的對于環境的認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著空間局限性的知識,在新的環境下,其實是不適用的。這個悲劇說的是知識的空間局限性。比如,相對論告訴我們牛頓定律有其空間局限性,后來量子力學又告訴我們甚至顛覆牛頓定律的相對論,也有其空間局限性,顛覆者也被顛覆。
三、《三戒》之《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馀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斗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后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第三個悲劇,《永某氏之鼠》,說的是從時間局限性之下的知識環境出來的環境適應者,一旦脫離了其特定時間環境,其來源于這種特定時間環境的對于環境的認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著時間局限性的知識,在新的環境下,其實是不適用的。這個悲劇說的是知識的時間局限性。一切知識都是技術性的,只是其適用性有所不同。包括政治和經濟層面的認知在內的社會經驗,其實也是一種技術。封建體制是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社會,其社會制度的技術化臻于極致的產物。儒家是有著歷史局限性的技術至上主義者。但是,封建體制和儒家的那一套東西,毫無疑問,作為一種技術性的知識,是有著時間局限性的。百度模仿GOOGLE而成功,小米模仿蘋果而成功,騰訊模仿ICQ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阿里巴巴模仿eBay而成功,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而成功,Goodreads模仿豆瓣而成功,并非簡單的復制與抄襲,本質上是一種一千二百年前柳宗元就已經發現的知識原理的運用。一種商業模式在一個地區雖然已經淪為一種不堪再用的二手知識,但是它在其他地區,尤其是后發地區,則仍然具備一手知識的價值,仍然處于其時間局限性的有效期之內。這種知識原理,不但適用于國際范圍,也適用于同一個國家的地區與地區之間。
《三戒》的偉大,在于作者柳宗元通過這三篇寓言,為我們提供了我們應有的相關知識最為重要的認識,提供了實用主義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給予有效知識以準確定義的思路,提供了以不斷變化的環境為唯一參照物的鑒定與識別有效知識的方法,提供了有關知識適用性的反思精神,提供了有關知識運用方面的最為重要的哲學。《三戒》通過寓言所指出的偉大思想:環境是判別有效知識的唯一的終極參照物。知識因其環境根源而具其空間局限性、時間局限性、以及由其他因素所決定的環境局限性。在其適用性之外,知識自動喪失其價值。
《三戒》描述了知識、環境、環境適應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為環境,人為環境之中,又包括了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都是生命所生存于其中的環境。
人類的各方面能力起源于環境的逼迫,并通過基因繼承而代代相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使之能力也相應的發生變化。技術的進步不斷的改造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淘汰著過時的環境下的過時的能力,也在不斷的產生著人類的新能力以適應新的環境。生命存在的過程,是與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生命是環境根源的,用之于生命的知識,也是環境根源的。儒釋道,最終都可能面臨被遺忘的命運。世界上沒有不朽的傳道者,環境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環境才是不朽的傳道者。一切知識來源于環境。
知識是對于真實生存環境的有效認知。知識的獲取與運用,是生命的核心能力。真正的知識,其所導向的是人與環境的有效互動。成功者,都是有效知識的實踐者。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不少文盲一夜暴富,社會上就有了一種酸溜溜的說法:說是知識分子還比不上賣茶葉蛋的。其實,這些文盲才是那個時代中真正的知識分子。因為正是這些暴富的文盲,對于已經變化的社會環境有著正確的有效的認知,正是他們,從社會實踐中掌握了那個時代中暴富所必須的能夠在已經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有效應用的有效知識,只是他們沒有將這種存在于頭腦中的知識表達為語言而已。那些所謂知識分子們,他們不過是改革開放之初的永某氏之鼠,他們所掌握的對于社會環境的知識,已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失效。知識是有時間局限性的。他們所具備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非知識本身,而只是知識表達的一種能力而已。改革開放給予所謂知識分子的教訓是:千萬不要瞧不起那些所謂的沒讀書的人。尤其是在時代巨變之際,真正的有用的知識都是來自于實踐,而不是來自于老師和書。所有的書本知識,都是二手知識,不但不是最新的知識,往往是落后的知識,甚至是有所保留的知識。《莊子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柳宗元通過寓言指出了所有這些事情的核心原理。
在這三篇寓言之中,最為特異而突出的,該算是《臨江之麋》。
知識是什么?知識本質上是環境中的生命所需要的具備實用性與適用性的對于環境的認知。技術,不過是知識的運用,是知識與物質的結合。生命,是環境適應者,是世界互動者,也是知識利用者和知識實踐者。多數人至死不悟的是:作為生命的人,是最為高級的知識實踐者。多數人至死不悟的是:生命的本質,就是環境適應者或世界互動者。這也正是柳宗元所說的: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
人類個體和人類組織,包括公司,都是知識的實踐者。人類史,即為知識進化史、知識與環境的互動史。最高層面的競爭,實質是思想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偉大的成功者,都是偉大思想的實踐者。撇開其權力斗爭的一面,在另一面,毛澤東也是一個知識實踐者:其所認真進行的長期農村調查實踐,恰恰是中國二十世紀初期社會學和人類學先驅性探索,所帶來的,恰恰是能夠有效應用于革命實踐的真知。
對于偉大思想的實踐本身,即為偉大的成功。
偉大的美國作家安.蘭德《源泉》一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正是指出了這些。就知識、環境、環境適應者三方面的關系而言,《三戒》中所說的,在《源泉》中也是整體性被寓意的。
《論語》子罕篇第4章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講究的是客觀性。毋必,講究的是可變性;毋固,講究的是適應性;毋我,講究的是溝通、拒絕自我設限的重要性。其所體現的,也是對于知識的原理的認知。
鏈接《王小波:生命科學與騙術》
鏈接:金融大鱷索羅斯: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是暫時的
文/文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