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01(1215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如果說貿易戰背后實則是金融戰,中國如何贏? |
近來,中國股市大幅下跌,大V胡錫進也公開表達“為股市表現難過”。
恰逢公布2023年經濟數據,GDP增長5.2%,數據是不錯的,
官方公布閃亮的經濟數據,但股市直觀可見稀爛,
由此也引發很多人質疑……
左右有個數據是假的吧?
鋼鐵、水泥、電網、新能源、電子產品、化工產品、高鐵、汽車工業、造船業……產銷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國股市里,沒有一個行業的表現如美國道瓊斯工業股指數、沒有一個產業如美國納斯達克科技股指數……
中國產業那么多世界第一,經濟數據那么閃亮,中國領導那么英明,中國GDP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但為什么中國股市那么差勁?
股市的本質是什么?是預期,是信心,是購買未來。這體現的是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是否有信心,對產業前景是否有預期。GDP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保持相對高增長”,股市表現卻那么差。是不是說明投資者對我國的增長模式信心不足呢?是不是表明中國經濟進入新的重大轉折歷史時期了?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且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保持較高增長……但為什么中國股市那么差勁?這其中的邏輯怎么圓呢?
這個重大問題,好像從領導層、到監管層、到投資者,似乎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目前政商學界還沒有看到特別滿意的答案。我覺得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事情。
也許,中國股市確實與眾不同。畢竟是社會主義……
那么就“熊”著吧!不影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甚至極其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
圓回來,可看這2篇:
《中美博弈的根本,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較量!》
《中美兩國股市的定位根本不同!》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與西方金融發展模式,本質區別是什么?》
不存在什么所謂的夕陽產業!
不是說西方不做的產業就是夕陽產業,這套理論是當年西方開始“去工業化”后搞出來忽悠我們的理論,其實是錯誤的。只要需求在,沒有哪個產業是多余的,夕陽的。“后工業社會”這種說法也是胡說、片面,現代人怎么可能拋棄工業制造的產品?只是工廠都搬到教區、鄉下、第三世界…去了,生產基地不在他們視野里了,就認為是后工業時代了。
新工業革命也是根植于工業體系,萬丈高樓平地起,工業體系只有工藝迭代和技術進化,各種工業門類都是體系下的生態系統。工業講的是你有沒有、會不會。去工業化后,就是沒有!如果二三代人沒有了這個工業傳承,基本上就不會了、廢了。美國登月計劃,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就是典型例子。不是說產業搬走了或關閉了,幾十年后他們還會,想弄就能弄起來,這是巨大的錯誤認知!美國的造船業產能青黃不接就是典型例子。工業化是體系,體系完蛋后,你想再恢復,受到生產成本、工人素質、關鍵配件、技術迭代等等因素制約。工業品是不可能不考慮這些條件的,工業化是一個動態進化過程,不是靜態的,重新組織的成本和難度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一個行業如果規模變小、成本提高到臨界點(不足以COVER進口產品成本+關稅+運費),形成趨勢,就不是這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配合的上下游產業鏈都將死去、外遷或者被收購,造成破窗效應和行業的交叉踩踏,整個工業體系的成本迅速提高,惡性循環,到這個階段,無論你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處理,因為體系完了。
舉個例子:日本,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去工業化的國家,實際不是,日本消失的行業非常多,但沒有新工業,當年精日們還吹牛,說人家日本賣核心零部件和專利一樣可以活的好,實際從手機到家電再到汽車,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一旦開始衰退,什么都保不住,各種措施只是在延遲,最后不是死了就是賣了,拉長看就是如此。
西方去工業化同步的將引起社會結構,社會認知,教育體系,意識形態,經濟結構等等多方面的轉變,這是去工業化,這二十年來西方的一系列變化都是如此,包括LGBT的崛起,ZZZQ的崛起,白左的崛起,而一旦這個過程開啟,初期剎不住車,后面就是幾何塌方式的衰退,這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和規律做斗爭只能說精神可嘉。
如果說貿易戰背后實則是金融戰,中國如何贏?
重新審視“內需不足”問題:拉內需,為什么那么難?
“內需不足”這暗藏著中國經濟的最大悖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