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01(1215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澶淵之盟的意義分析 |
澶淵之盟達成的協議: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此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之前割讓的幽云十六州,遼放棄瀛、莫二州)雙方撤兵。
3、宋向遼每年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如果我們用1840年以來的心態看待“澶淵之盟”,必然會覺得這是一個割地賠款的屈辱條約!
遼國軍隊長途奔襲至澶州(河南濮陽)戰線太長、后勤保障無力、主力大將蕭撻凜被射殺、雙方兵力1:4,遼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再有能力繼續侵犯大宋南下了,在澶州就是打敗遼軍的最好機會,邊防大將楊延昭也認為如此,上書說:遼軍士兵已經疲憊不堪,而我軍士氣高漲,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將他們一舉打敗,然后再乘勝北上,收復燕云十六州。只可惜宋真宗趙恒對遼心存畏懼,不敢趁機出兵,一心只想和解解決問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遼國,表示支持和談,無需出兵再戰。甚至聯合起來將矛頭對準主戰的寇準,寇準無奈下也只得同意議和。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后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但是,歷史沒有假如。我們不能假定,如果沒有澶淵之盟,宋軍一定會獲勝。
如果宋遼軍隊大戰,又會是什么結果,會不會宋軍這邊也發生“蕭撻凜”意外陣亡的事情?宋真宗趙恒御駕親征,會不會也和他父親(宋太宗-趙炅)在高梁河之戰中那樣負傷?……
客觀上說,澶淵之盟使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爭畫上了休止符,后120年里,兩國沒有發生戰爭,兩國百姓也有了和平發展的時間。這一紙盟約,為朝廷節省了戰爭所必須的巨額開支,盟約中簽訂的“歲幣”遠遠少于軍隊打仗支出,避免了因戰爭而造成的繁重徭役,歲幣30萬,不到宋朝GDP的2%,盟約之后,宋遼貿易開放,白銀又通過貿易回流宋,其實是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相對長久的和平,經濟和文化都實現了空前繁榮!這是戰爭無法帶來的。
寶貴的和平,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澶淵之盟的簽訂為兩國商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經濟實力,實現民族的大融合。
澶淵之盟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傳統價值觀,這是第一次以和平方式談判解決邊境問題,并提出兩國雙方應該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這體現了中華文明中強調道德、尊重合作的傳統價值觀。澶淵之盟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項重要條約,它對于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澶淵之盟之后,宋遼一百多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的戰爭,因此便促使兩國的軍備松弛,也導致兩國后來都被女真建立的金國輕而易舉的打敗。之后,遼國的殘余勢力西遷并在西域建立西遼,茍延殘喘。而宋朝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被迫無奈下向金國稱臣。隨著金的強勢崛起,宋遼也成為了歷史長河的過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