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point_title1.gif)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宗教哲學與管理 |
|
|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 |
宗教哲學與管理: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宗教哲學與管理: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宗教哲學與管理: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宗教哲學與管理: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
? |
|
|
周易與企業戰略管理
內容提要: 本文基于對企業戰略管理與(周易)思想的理解,提出了由《用易》中隱含的對現代企業戰略思考與實踐的四個基本觀點。一、《周易》貫穿全篇的“變易”觀,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了最本質的戰略思想。21世界的基本特點是經濟全球化、網絡形式革合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日益演變為速度對速度的競爭,企業戰略思考的立足點唯據于變易方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二、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要回答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問題,由于企業在本質上是能力體系,而這能力恰來自于《周易》“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既是企業能力主體的表達,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三、現實中企業側重于專業化戰略還是多角化一直是戰略管理難于把握的難點,《周易》中“進退有節”原則上回答了這個問題:四、企業戰略的發展歷史揚棄了波特意義上的五種力量分析模式,“厚德載物”對企業戰略管理的意義體現了21世紀所倡導的“雙贏”競爭思想。
盡管學術界對什么是企業戰略見知見仁,然而,有一點足共同的,那就是:企業戰略都與企業面臨的“大”問題密切相關。一般而言,企業戰略必須要回答四大問題:一是內部組織;二是企業的定位及其動態;三是企業的邊界;四是市場與競爭分析。古老的《周易》內涵豐富,對現代企業戰略管理極具啟迪意義,基于對企業戰略管理與《周易》思想的理解,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即變易、自強、適度與厚德。
一
《周易》貫穿全篇的“變易”觀,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了最本質的戰略思想。21世紀的基本特點是經濟全球化、網絡革命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日益演變為速度對速度的競爭,企業戰略思考的立足點唯據于變易方能滿足時代的要求。
現代企業戰略管理流行這樣一句話:在這個變化的世界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自身。在以網絡科技和知識管理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變革管理已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首要內容。因此,現代競爭就不能固守慣例,不管這種方式方法取得過何等的成功。日本在二十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獲得成功的秘訣是與競爭對手做同樣的事,只不過日本企業做得更好。形成了日本的整體質量不斷完善產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風格。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企業所擁有行之有效的最佳貫例的內在缺陷日益凸現出來:這種慣例導致同一行業的競爭者同一水平上競爭。而西方企業通過吸收日本的經驗縮小征此之間的差距,這種縮小差距的速度因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仿效者變得更為迅速地掌握了日本的競爭慣例。同一水平層次的相互模仿意味著企業們在得失所系的競爭中其差異縮小,從而導致價格降低和利潤受損,這充分印證不變無以應對激烈的競爭。
美國有一家安龍公司從史賣天然氣的傳統產業,轉而投資當今熱門的網絡經濟,安龍在網絡的獲利上,增加了70%,從舊產業到新經濟,安龍何以能不為成功所累,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呢?其最主要的秘訣在于強調速度的重要性,并將速度的競爭固化為企業文化,他們不僅鼓勵創新,更標榜速度,在創新、組織、決策上都強調快速迅捷。《財富》雜志為這是安龍集團從滑雪中得到的啟示:那就是要贏得商戰,冒險和速度同樣的重要。在它決定成立寬頻交易公司時,公司當避組建了70個沖勁強,有創業能力的團隊,僅花一個星期就完成了一切準備工作,投入營運。速度對速度競爭的關鍵作用究竟有多大?據麥肯錫公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引進新產品的競爭中,那些爭分奪秋季完成目標泊公司要比晚它們6個月的公司的業績好8倍,盡管前者為搶速度付出了較預算起支50%的代價。
由此可見“窮則變,變則通”的“變革”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重要指導意義。如果說《周易》僅在“變易”的思想上揭示企業戰略理的速度競爭,那么其意義仍是有很的。《周易》“變易”思想的意義尚不在明了“變”的重要性,更在于變的節奏與時機。事實上,企業戰略所謀劃的乃是企業未來持久的競爭優勢,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競爭的速度,恐怕并非在某一時點的快速拍板,“變”的節奏顯得尤為重要。《周易·彖傳下》“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這里的“進”與晉卦中講的“進”含義不同,晉卦就強調“進”,而“漸”之“進”為陰陽各得正位的“進”。一味強調速度,如果內部組織未能隨之適應。也即“不在正位”,則這種類型的“進”就可能產生危險;《周易》另一有關“變”的思想就是變的“時機”。很顯然,吉兇得失,無不與“時”密切相關。需卦的“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對于“需”《雜卦》:“需,不進也”。不能冒險輕率地前進否則就會由于不明內情陷入困境。面對瞬意萬變的外部環境,“待時”可取能不失為以為變于不明內情陷入困境。面對瞬意萬變的外部環境,“待時”可取能不失為以不變求萬變。當然,一個兩難的境地是:“待機而動。不乏為成功的秘訣,而損失良機也往往是失敗的根源。對企業而言,充分理解“待時”更顯必要。待機而動有兩個前提:一是自身的剛健,強壯;針對企業就是必須具備經什么狀況良好,有成熟產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內部人力資源得以充分有軟盤地配置等條件。二是“需”的修養;也即企業在等待合適的時機。并且等待時機不能靜以待命,而應不斷地“漸”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建立學習型的組織,提高組織的相互學習能力,為創造新的財富而構建自身的價值體系,這一系列的自我修養,一俟合適的時機,就能迅速把握機遇,越過困難,“利涉大川”往有功矣。
二
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要回答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問題。由于企業在本質上是能力體系,而這能力來自何處,靠何種途徑來獲得也就成了可持續成長的首要問題。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企業間的競爭尤為激烈,企業的可持續成長離不開其產品的性能價格優越且滿足市場的需求。 實踐表明,企業持續成長賴以支持的產品在于它的獨特的高技術含量,因為技術含量高就有可能取得產品的市場獨占性,進而就有可能獲得高的收益。企業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服務,離不開自主的知識產權,僅靠仿制、變型設計已在實踐中證明很難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周易》開宗明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上·乾》)。面對變化著的大千世界,只有獨立自主,奮發圖強,才能順應“天道”。唐·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文說得好:“老子曰:“自勝者強。……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膨力。故曰‘自強不息’矣。”(《周易集解》卷第一)美國著名雜志《福布斯》在最近公布的《美國企業年度報告》中稱:“50年來美國企業發展的歷程證明了一條似乎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即偉大的于創造而不是收買”。曾幾何時,企業界掀起了一場場洶涌的改組、調整、重組和合并流通浪潮,這些所謂的“戰略性合并”為許多追求規模疚的企業家所信奉。在這些企業家看來,通過兼并、重組建立“企業王國”的速度比依靠自身能力的擴張迅速得多,然而靠收買建立的“王國”并沒有建立起市場的“王者地位”。這份報告稱“迪斯尼——美國廣播公司(ABC)以及維亞通訊公司——布洛克巴斯特娛樂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已經顯現龐大結構導致的運作不便的兆頭。因此,企業歷史學家小艾爾弗萊德·錢德勒堅信“許多為尋求增效作用而進行的合并都將使公司的力量遭到消弱”。在錢德勒看來“偉大必須是自身創造的而不是買來的”。
靠“自強不息”獲得了優勢以后怎么辦?《周易》全篇由卦一“乾”至卦六十四“未濟”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真理“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周易》序卦)。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獲取的競爭優勢只是說明某一階段性的暫時成功而已。據統計,1970年列名《財富》雜志“500大企業”排行榜的公司,到了八十年代已有三分之一消聲匿跡。盡管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企業未能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那么如何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斷地超越自我?《周易·未濟卦》六三爻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對企業戰略管理有深遠的啟迪意義。企業的發展主要有兩個大敵:一是對手;二是自身,構成了企業的征途上的“兇險”之事。據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著名的戰略研究人師加里·哈默爾的研究表明,現在企業不外乎有三種戰略態勢,第一種為規則制定者,如IBM公司,西爾斯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諸如此類的寡頭壟斷集團;第二種是規則的接受者,如富士、ABC、美國航空等公司以及大量的其它公司,哈默爾戲稱它們為生活艱難的“小農”,在他看來,富士公司工作30年,試圖在主業趕上IBM公司幾乎只是一“令人悲哀的無效”之舉。因此,“我們更加努力”可能僅是一句偉大的廣告語;而第三種稱之為規則的破壞者,如戴爾計算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等,他們既不受傳統束縛,又沒有對先驅者敬畏的束縛。如果我們借用哈默爾教授的分類,輔之于古老的《周易》所物有的智慧理解戰略,那么,由于企業競爭優勢“未濟”故企業應亥充當規則的打破者。而且《周易》給予的啟迪還在于:企業戰略的規則及選擇應步入“無人區””競爭進入“無人區”比哈默爾的規則破壞者更進一步的是,前者更強調“建設性”競爭,而后者側重于“毀壞性”競爭。
對本質為能力體系的企業來說,其獲得持續成長的能力一刻也離不開“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未濟”不僅是企業能力主體的表達,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它有助于我們較好地回答企業戰略管中“企業可持續成長”的重大問題。
三
企業仰賴“自強不息”構建了自身的能力體系以后,面臨一個如何“用力”的問題,是傾其全力將企業做大?還是轉力于其它行業?或是留有余力?這就是企業戰略管理所面臨的企業邊界如何界定的問題。企業應該做些什么,其規模有多大等邊界有三種不同延展方向:縱向的、橫向的和整體的,企業的橫向邊界是指企業的規模。企業的整體邊界是競爭系列的不同業務集合。三種不同的擴張方向核心在于對自身能力的運用判斷。中國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多元化經營和品牌延伸的能力運用方式似乎為很多企業的首選,如長虹、太陽神,娃哈哈、巨人等大中型企業都選擇了這條貌似“自強不息”之路。對于能力能運用限度,《周易》的智慧告訴我們既要立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時也警示用力不要高亢“知進而不知退”就會導致“亢龍有悔”。
縱觀西方戰略管理理論,早期的分析框架主要沿著“環境—戰略—組織”(envirmonment--strategy--organization)的方向展開的,這種理論強調企業戰略是基于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難于預測的經營環境所作出的行動規劃。很顯然,這是一種對已有結構化的產業進行的靜態選擇的理論,它隱含地回答了企業“可能做的”問題,這給企業的暗示就是:若有此能力則要傾其全力而赴之。在此理論的指導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成為企業戰略的首選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盡管持這種戰略的企業也曾有過短期的繁榮,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陷入了多元化經營的“泥潭”之中,韓國大企業興衰可能就是最好的例證。
那么,企業在確定邊界的戰略分析時如何避免出現“亢龍有悔”的困境呢?《周易·彖辭》說得好“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企業對自身能力的運用要知行知止,能出能處。企業戰略的原則就是要時時掌握主動權,而這仰仗于知進知退。通用電氣公司經營戰略的革命性改變就是一最佳注腳。過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的經驗告訴他,如果市場占有率先無法保持在第二名以上,則公司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因此,每當一產品占有率不及第二名時,他就將其賣給其他企業。然而,1999年韋爾奇改弦更張,他強烈地感受到了那種傾其全力的做法正在斷送通用電氣的未來,由此他對產品或服務范圍進行了革命性的重新定義,他要求經理人員每樣產品或服務不能超過市場占有率10%,此舉的意義在于使每位經理人員擁有了更多的窨和回旋余地能較為自如地進擊目標市場,從而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提高了整體營運獲利能力,使得企業能不斷將競爭引入“無人區”。
實踐表明,企業戰略采用多元化的失敗多于成功,陷入多元化經營“泥潭”中的企業該怎么辦?《周易·系辭下》認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毛蟲把身子蜷縮起來,目的是為了求得伸展:龍蛇一類動物蟄伏冬眼,為的是保護它們的身軀,這就給陷入多元化困境的企業以有益的啟迪。為了企業的生存將來的發展,企業應采取收縮策略,圍繞自身的能力,剝離、出售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資產,將企業的主要精力,資源集中在企業核心產品的開發、經營上。擁有了企業獨特的核心產品企業就擁有了一個美好的未來,菲利浦公司在中國的VCD、DVD市場的作為也許是最好的詮釋。盡管菲利浦在中國VCD、DVD市場的占有率不是很高,但它通過建立在國際先進解碼技術基礎上的VCD具有較強糾錯能力的主板,占有了近乎壟斷的“虛擬市場份額”。人多數品牌的VCD、DVD都采用了該公司的主板,隨著市場經濟為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統一的、健全的全球市場使得某些人企業已經將一些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因此,企業戰略管理遵循“進退有節”的條則,從而掌握企業的主動權。
四
自1980年美國企業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問世以來,波特所創新的這種競爭力量分析成為企業制定、實踐戰略的主流思想。波特認為競爭規律寓于五種力量之中,即新的競爭對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脅,客戶的侃價能力,供應商的侃價能力,以及現有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現有企業間的競爭處于中間,用圖表示為:
波特競爭理論的前提是:五種競爭力量的利益相互沖突。你贏利我就失利。因此,企業的戰略就是一個利益主體間相互博奕的過程,并且是一種“零和”式博奕,突出了企業生與死的競爭,殘酷而無情。
《周易》首卦為“乾”,張揚“剛健”、“自強不息”。解決了企業戰略管理中競爭力的來源問題。然而,天之“剛健”之陽,靠什么來維系?如何現“道”?又如何來表征“吉利”?古代易學家茍爽認為“謂一萬一千五百計策,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策生于坤,猶萬物成形,山乎地也。”蜀才出認為:“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天有窮競也”。(《周易集解》)。乾卦叫:“君子自強不息”與坤卦“君子以原德載物”,揭示了萬物的本質,屬性,一陽一陰,“乾”之“陽剛”與“坤”之“陽柔”相濟方能呈“貞吉”,現長久。企業戰略管理并非謀求一朝一時的市場占有率,或是豐厚的利潤,企業戰略還必須輔之以“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從來 就是社會性存在,在經濟全球化的知以經濟時代,企業的一舉一動無不對利益相關者產生重大的影響,企業為獲取利益的最大化而將對手視為無敵的作為受到了普遍的責難。競爭能否跳出波特意義上的“零和”式博奕?《周易》“原德載物”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也即競爭可以實現“非零和”博奕,實現“雙贏”乃至“多贏”。這就給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德性”平臺,企業戰略的出發點又將在另一全新的平臺上為企業的經營實踐提供新的指南針。在此原理指導下,企業戰略管理在于“把蛋糕做大”。企業可以將員工,顧客、供應商,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聯在一起,組成“企聯”運作新模式,在同行業間體現既競爭又合作,如進行分工協作,采取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如果我們的思維能突破語言文字的局限而將“厚德載物”的理念加以引伸的話。它給企業戰略思想帶來的將是革命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POrter,M,《Competitive STrategy》New York. Free Press,1980。
2.唐,李鼎祚著,《周易集解》陳德述整理,巴蜀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3.傅隸樸,《周易理解》巴蜀書社了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4.蘇勇點校《易經》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5.孫叔平著,《中國哲學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6.沈子愎著,《易經》釋疑,學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7.唐華著,《易經變化原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8.戴維·貝可贊《公司戰略經濟學》(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9.過聚榮《企業倫理的時代價值》,載《學海》2000年第3期。
文/過聚榮(南京大學商學院)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