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宗教哲學與管理 |
|
|
|
|
|
|
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 |
宗教哲學與管理: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學與管理: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學與管理: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宗教哲學與管理: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
? |
|
|
易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源泉
近年來,關于易學是中國文化源頭和傳統主流文化的學說,已在學術界達成廣泛共識。它從伏羲到黃帝再到文王以及孔子以來兩千多年的易學文化傳承中,直接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雖然伏羲時代的《連山易》、黃帝時代的《歸藏易》我們今天無法看到其原文,但從文王時代的《周易》和孔子以來兩千多年的易學文化演進中,完全可以看出這種歷史文化的承繼和發展歷程。
【清華大學中國國學大講堂總裁研修班】
孔子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編選刪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中,把《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一,與《詩》、《書》、《禮》、《樂》、《春秋》并列,并逐步將其提升到群經之首的位置。《易經》的這一崇高地位,在漢代被進一步確認以后,直至清代,歷代都無人敢變動這"天人之學"的學術位置,在有的歷史時期還一度成為"官學", 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學《易》、用《易》幾成風尚,而孔子本人就是其典范。
在司馬遷的《史記 孔子世家》中,曾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的記載。而在《論語?述而》篇中,則記載了孔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帛書《易傳 要》對孔子晚年的研《易》活動,更有生動的描述:"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 孔子作為祖國傳統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作為一代大成至圣先師,在其六十九歲的功成名就、幾近"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對《易》的熱愛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由此可見,易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孔子以來的兩千多年中,歷朝歷代研易著作汗牛充棟,用易典范層出不窮。完全可以說,一部易學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文精神史。僅以宋代為例,除了哲學家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等均有易學專著外,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王安石,史學家司馬光,理學家朱熹等,也皆有論《易》、解《易》之作。而一家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則以子承父命的意緒,合作著成了《東坡易傳》。
易學作為歷史上的傳統"官學",其開明皇帝主持編纂易學典籍的也不乏其人。明初,永樂帝修《五經大全》,其中有《周易大全》問世,"書成,風靡全國";清初,"留心經義五十余年"的康熙皇帝,親自主持編纂了《周易折中》,并御制序文介紹。一代偉人毛澤東早年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而這位清末重臣的成功之處,與讀《易》用《易》不無關系。曾國藩一生自許要"以讀《易》為正業",在他的家書和日記中,其讀《易》致思、用《易》致理的例子隨處可見。
不僅如此,易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曾有"不知《易》,不得入閣"的規定;韓國國旗更是以太極圖和乾、坤、坎、離四卦象為主體構成。這些都充分說明,易學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易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源泉,在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