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point_title1.gif)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培訓/咨詢行業觀察 |
|
|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 |
培訓/咨詢行業觀察: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培訓/咨詢行業觀察: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培訓/咨詢行業觀察: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培訓/咨詢行業觀察: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
? |
|
|
青年培訓師—今天你夭折了嗎?
我并非是個悲觀主義者,但原本黑的東西永遠是黑的,我不能因為樂觀就把它說成是白的。中國培訓界的現狀,我得說——“黑得沒邊”;也許有人會僥幸地想“黑夜過去便是黎明”,但我真的懷疑中國培訓界的未來發展是否真的能符合這一規律?
我第一次可以算做是培訓的經歷發生在02年9月的一天,經人介紹給一個私企做一小型的培訓。這家公司是做“李錦記”保健品推銷的(現在回憶起來就是一幫類似“安利”那樣的直銷分子,崇尚給別人洗腦以及被別人洗腦),那天的培訓內容自然離不開“銷售”、“心態”、“人際關系 ”這樣的“炒剩飯”一樣的無聊主題。
參訓人一共十幾個,大都是中老年人。那時的我雖然不懂現在這么多的培訓技巧,也不知道這么多的是是非非,但至少懂得培訓前要做些準備,沒有盲目地就上去講。這一點,也是我后來一直有動力做下去的原因,因為我認為自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認真勁,這是作為一個職業培訓師最起碼的要求,我相信沒人反駁我(“培訓混混”們除外)。那次培訓所準備的內容還算受歡迎,至少后來有人評價“李老師今天還是有不少新東西分享給我們的”,現在想想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能說那些聽課的人太孤陋寡聞,什么都聽著新鮮而已。另外的一個場面,就有點于老師文中情境的味道了——
我在講有關“心態”的內容時,打算舉一個保險方面的營銷案例,不想剛吐出“我這里分享一個保險銷售的例子給大家”,底下一位聽課的大媽——也是這家公司的老板——立刻打斷:“不行,就舉李錦記的例子,保險聽不懂,要拉近與大家的距離”,簡直比于老師文中的“遞條子”還直接。那時我的反應還好,沒感到很緊張,馬上把例子中銷售的物品從“保險”換為“保健品”,一切得以順利進行。當時,也的確感到有些不高興,畢竟我那時是主講人,就算我的年齡真的年輕得很,就算例子不太合適,但還應對人有起碼的尊重吧!
那家公司,后來我再也沒去過。
從此之后,還發生了許多有關培訓的故事。當經歷一切之后,感覺自己的心臟的確應該堅強,也的確變得堅強起來了,但卻悲哀地發現——路已夭折。或許未來中國培訓界將是一片光明,但它只會照亮一條夭折的路和一些有著堅強心臟的年輕培訓師在這條路上堅持著什么、期待著什么、并嘆息著什么——小伙子,今兒你夭折了嗎?
背景、資歷、一個機會、認同感,這些令我又恨又愛呀!
現在,作為自由培訓師的我,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馬路邊上一個小門臉——小得幾乎讓人忽略!有時自己也覺得很可笑——誰會讓一個不起眼的無名小卒來幫他們完成“提升公司員工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為公司獲得更大發展而努力”這一高端目標,這就好比從街邊小作坊中找個伙計來建造新世貿大樓一樣荒唐可笑!
背景雄厚能說明什么?能說明這個人的經歷豐富,我信這個、我服這個!現在的公司做培訓,找講師為的就是學習他的經歷以及從其中提煉的感悟,不再是僅僅學點哪都能找到的理論了。這的確是應該提倡的,作為青年培訓師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但我很不能容忍的是有人總拿這個來教育我們,還美其名曰是“為我好”。青年培訓師所講的內容是否有價值,是需要具體分析的,不能一概總結為“經驗少”而拒之門外,這不僅會傷害青年培訓師的熱情,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相逢即是緣,價值是雙方共同挖掘的,如果僅僅憑業界大標準就草草判斷,那真的可悲得很。我們懂得自知之明的道理,不用教育個沒完沒了!
“經歷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從有限的經歷中總結了多少”,這是我常和自己說的一句話,也把它和一些人分享過,但結果挺可笑的——一類是不信、一類是不懂。前者大都是所謂的“資深人士”,后者大都是在校的學生。前者是業界錯位標準的捍衛者,后者是好奇而又一竅不通的小朋友。哈哈,可笑!
目前培訓界錯位的標準是青年培訓師成長之路夭折的一大禍根!
對背景的盲目與苛刻的要求,使許多培訓混混憑借著渾濁不清、臭魚爛蝦一大堆的“背景”一步登天。背景過關,其他諸如培訓技巧、職業道德、態度等全都可忽略不計,因而態度不端正、漫天要價、內容華而不實等問題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錢歸一個人賺了,埋怨、質疑等負面影響卻波及整個培訓界。過去我們曾在學校開課,要求在校園內張貼海報,而校方竟然要我們的營業執照原件;等對方看過之后,吐出一句“現在*培訓騙錢的人太多了,不得不防。行了,你們貼去吧!”那種鄙夷不屑的眼光、苛刻無理的口氣,我永遠不會忘!
對背景的盲目與苛刻的要求,使培訓的受眾偏離了正確的選擇觀念和學習觀念。這點在大學生中尤為突出。學生聽課,先看講課的職稱:某某部長、某某經理、某某總監、某某師、某某教授,一大堆的后綴,越多越好!根本不關心內容是否是自己最需要的,以及對方是否真的能有自己值得學的精華;另一方面,學生只認“實戰”,不講“理論”,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在大學里被“理論”害苦了,認為“理論”只是考試的素材,他們真的很想學到一些“實戰”點的內容,以便為走向職場做點準備。這種落后的思想為許多培訓混混所利用,在海報上大叫“最實戰、最前沿”、“與現實零接觸的體驗”,學生能不上當嗎!他們能不肥嗎?
說到肥,似乎與另一種觀點相悖——那就是做學生的培訓不賺錢。的確,學生摳得很,但這僅限于對無形產品的投資。有形的玩意,小到一個女孩用的胸針,大到一輛汽車,掏錢時眼都不眨一下,反正買了能顯擺、能擺酷、能炫耀;至于投個資學點對自己就業有用的東西——對不起,手頭緊張!其實是真的沒錢嗎?非也。主要原因在于,這種對于無形價值的投資在短期內難以“變現”、看不見摸不著,一下子看不到很實際的進步;其實更深的原因是學生不會結合自己的實際去讓這些無形收獲“變現”——例如汽車不管是你是我,只要會開,買了馬上就能使用,都是坐在左側、手握方向盤、踩離合、掛檔、給油等一系列動作,沒什么大的區別;但如果是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收獲所在,就各有不同了——有的人只是聽過了就忘,這樣就沒什么收獲;而有的人就會結合自己的經歷,去獨立思考,繼而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或行為方式,使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得以解決,這樣的話他的學習就是有收獲的。這樣比較,投資于一項無形事物的價值所在是需要具體分析的,而學生恰恰完成不好這一步,總幻想一切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到來。自己感覺虛而不實的東西就一概不要。其實學生心理有時也相當矛盾,我經常遇到學生對于我們的培訓內容頗為感興趣,的確覺得自己很需要,但說了一大通,最后還是笑嘻嘻的問你“能免費嗎?”如果出于友情我不會含糊,但現實對所有人都很殘酷,我們只能面對、適應。學生們哪,別沉醉于免費午餐之中了,現實一點吧,不然你遲早會被淘汰。
只有當用錯位的標準衡量后得以通過的培訓課程,學生才會稍稍“大方”一點,將希望寄托于培訓師那“精彩”的內容。然而,現實并非那么樂觀,有時是遇到了培訓混混,根本沒有內容,撈到錢就走;但更多的還是,學生自己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去運用,再好的內容也只是積累,不去裂變。積累是不會產生任何增值的,但學生往往不從自身找原因,而總是錯誤地把它歸結為外界的原因。這種不端正的心態,更加助長了判斷標準的錯誤性,學生的認識將愈加偏激、愈加苛刻。
缺乏準確而理性的判斷標準;投資觀念不強、不正;且心態浮躁,是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普遍現狀。
對背景的盲目和苛刻的要求,使許多青年培訓師的努力方向錯位。有時,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吸引別人,會有意夸大自己的背景和資歷,盡管心里不愿這樣做。不切實際的夸大,一方面讓自己心理壓力增大,另一方面也會讓周圍人提出質疑,一旦所說與所做出現不能接受的誤差的時候,我們的結果就好比自己挖坑埋自己一樣。但如果實事求是的描述自己的背景,又有幾個地方能真正理性、客觀地予以接待呢?我們兩頭兒都是絕路呀!
“捅軟刀子”是現在許多過來人經常干的事。也就是面對青年人時,總是夸個不停,一會“你很專業”、一會“你很上進”,一會又“你的課程內容很新、很有特色”,總之,好聽的一大堆!但就是不提供任何機會、要么沒下文、反復搪塞、狡辯!大叔大爺們,累不累呀!要我說,您們要是看不上我們年輕人這點雕蟲小技、認為我們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強了您的生意、地盤——就干脆直說!扯一大堆沒用的淡,非要扯出一個“鼓勵下一代”的做作姿態——最假!我不得不說,個別我過去很是尊敬的業界人士,就是因為“太假”而讓我感覺很虛偽。當他們在臺上侃侃而談、被人吹捧的時候,我只會想到他們那假惺惺的樣子。
我不否認在合理限度內對培訓師個人的崇拜,但這種個人崇拜對于青年培訓師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前些天我準備在天津啟動一個有關培訓師訓練和大學生成功勵志專題的培訓項目,但最近決定暫時終止。原因是天津承辦我這一項目的公司副總經理在當地有不小的名氣,我的課程及相關工作的宣傳都是憑借著他的個人魅力而得以開展的。他個人的光環籠罩在這一項目之上,許多人都希望他的出現、希望他能講些什么,這種光環下,我不太可能有發展,盡管我的內容毫不遜色,但一切不受我控制。當知道這一情況后,我選擇立即終止。
青年培訓師沒有機會講課,自然沒有經驗積累,甚至連一些最起碼的授課資料都沒有機會積累。于老師教導我們不要“試講”,但對于一窮二白的青年培訓師來說,“給你20分鐘,自己選定一個主題做一試講”這樣的要求實在是一個“雞肋”,要不得、扔不得呀!不要是因為它不符合培訓師的行規、不扔是因為我們現在沒機會呀!有一個太不容易了!面臨這種兩難境地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這里也就不再詳述了,反正有道理、也沒道理,誰讓這已經是一條夭折的路呢!
背景、資歷、認同感等等這些要素綜合起來,反映出一種“感覺觀”——即選培訓師要憑“感覺”。青年培訓師的感覺自然不行,這點我也深有體會——學校的老師、過去的合作伙伴、結識的業界人士,甚至是搞培訓的同齡人,都會對我有感覺,且結果都是一個字——嫩!當背景雄厚時、當資歷老到時、當機會豐滿時、當認同感彪升時,我看誰還說我嫩!!!那時的感覺一定很爽,只不過會在剎那間醒悟——哎!我已不再年輕了!哈哈,我老了!
培訓師是一個越老越香的職業,或許我從20歲就開始做這一行,根本就是種違背規律的做法。
或許我們仍就十分堅強
但——
路已真的夭折......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