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 |
企業管理: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企業管理: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企業管理: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企業管理: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
? |
|
|
珍視企業家中的思想家
劉東華 [2010-03-08]
今天中國有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在這個簡單的問題面前,大部分國人可能要尷尬地說:應該有吧,好像是,好像是……好像真的想不出來。
如果在企業家中尋找思想家呢?亞布力第十屆中國企業家論壇搞了一個最具思想力的企業家評選,與上述尷尬局面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本來要評十大最具思想力的企業家,結果竟有至少三四十人排在前面,除了像柳傳志、馬云、張瑞敏、任正非、王石等多數人難以爭鋒的佼佼者外,其他企業家彼此之間似乎也難分上下——不是選不出來的尷尬,而是人太多了不知道選誰更為合適的尷尬。
主要創造先進生產力的人擁有了越來越強大的思想力,應該創造卓越思想力的人卻蹤跡難尋、不知所在——這個現象是否正常?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們就不去探究那些本應以生產思想為天職的智慧頭腦們為何缺位失職了,這里我們集中筆墨簡要分析一下優秀的企業家為什么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被人追捧的“思想家”,以及企業家的思想到底有多大價值。
第一,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往往是發現和產生真理的重要源泉。自從改革開放給予中國人一個通過創造市場價值釋放生命能量的機會,新生的企業家群體就當仁不讓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實踐者。而且,在制度成本高昂和潛規則盛行的社會轉型期,這種實踐不可避免地會以實踐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和信心為前提。在這種情況下,不被老虎或魔鬼吃掉能成功地活下來就不容易,如果不但活下來了,而且能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強大,越活越被這個世界認可和尊敬,那么他一定是在實踐中較好地認識并把握了規律和真理,而對他所把握的規律和真理的適當表達,不正是當今時代最有價值、人們也最需要的思想內容嗎?
第二,正因為上述企業家群體與生俱來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企業家的思想價值和表達方式帶有強烈的針對性。大家都想去卻都過不去的地方他過去了,人們當然就特別渴望了解他到底是怎么過去的;人們想一想、看一看就忍不住要惡心或恐懼的所在,他不但忍住了惡心戰勝了恐懼,而且面帶微笑地堅守在那里,奮斗在那里,并通過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心血和汗水一天天使那里變得干凈、清爽、健康起來,大家當然就特別希望了解他的心路歷程,了解他之所以能夠不斷超越自我、駕馭環境、改善世界的獨家法門。這就是為什么成功的企業家總是受到各種演講的邀請,他們的演講也往往比那些傳播間接經驗的專家學者、講師教授更受歡迎的原因。
第三,專家、學者、思想家通常以發現規律、揭示真理為終極追求和最高目標,至于這些真理怎樣才能給眼下的世界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人們對某些“可怕的”真理有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不是他們考量的重點。企業家則不同。九死一生、勇往直前的商業實踐使他們有機會認識和把握各種規律和真理,而必須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負責、必須對好的結果負責的天職,決定了他們表達和呈現這些規律和真理的方式的高度的建設性。如果說思想家有時為了呈現真理不惜讓現實甚至自己“蒙難”的話,企業家則必須通過讓自己的企業更好地活著來證明真理的價值。
正像柳傳志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真正的企業家就是敢給自己病重的親娘下藥、下可能立即致命的重藥,又能確保把老娘救活治好的人。這個難度有多大?風險有多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難度有多大、風險有多大,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們帶給社會的實踐經驗和思想價值就有多大。對于如此珍貴而高昂的思想價值,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在此我突發奇想:希望成功企業家中最有思想力的企業家們早日被請進中南海,成為我們好學的最高決策者們最重要的老師之一,以期把企業家們的思想變成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更大價值。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