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 |
企業管理: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企業管理: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企業管理: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企業管理: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
? |
|
|
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啟示錄
陳小洪
并購重組是市場經濟中的常見現象,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政府一般情況下不應干涉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但一些戰略性產業并購重組需要政府支持。究其原因:一是我國要素市場不完善,企業開展并購重組時碰到重大障礙或者面臨過高交易成本;二是在全球競爭背景下有些戰略性產業存在明顯后發劣勢,需要政府給予扶持。
以國內三家液晶龍頭企業(京東方光電公司、上海廣電集團、昆山龍騰光電公司)的重組案例來說,它們在產業發展低谷時制定重組方案,欲以此實現必要的規模經濟,但最終功虧一簣。液晶產業門檻高、風險大,國內企業處于成長過程中,在國內要素市場不完善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府應該在并購重組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清華大學資本運作課程]
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及重組推遲原因分析
液晶產業是戰略性產業,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制定了發展計劃。由于產業門檻高、風險大,以及國外的技術封鎖,國內一直沒有條件投資高世代生產線。直到2003年,北京、上海和昆山三家經濟實力強大的企業開始陸續投資當時還算先進的液晶5代線,從此為國內液晶產業打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五代線主要生產監視器和筆記本等中小尺寸顯示產品。
但由于本土企業面臨多方面的困境,長期性矛盾和短期性矛盾同時爆發,企業難以融資發展,甚至面臨生存壓力。因此,2006年,三家液晶企業開始洽談重組事宜。三家企業啟動重組有深刻的背景:
一是國內企業規模不經濟。三家本土企業各有1條5代線,離應有4~5條以上5代或更高世代生產線的最小經濟規模相差很遠。規模不經濟導致我國企業采購成本比競爭對手高,研發投入的分攤比例也偏高。
二是上游配套產業發展進程緩慢。國內在上游關鍵材料和生產設備方面基本處于空白。由于本土企業規模小,不僅難以拉動本土配套產業的發展,也無法吸引掌握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的美日企業就近設廠配套。主要配套項目投資都在數億元以上,資金已十分短缺的本土企業無力靠自身力量去發展上游配套產業。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就近穩定供應并靠近終端客戶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市場響應速度的重要手段。
三是政策支持不成體系。液晶產業是全球性競爭。與競爭對手相比,我國缺乏系統的產業政策。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都根據實際情況為發展液晶顯示器件產業制定了系統的配套政策,包括提供巨額的研發補貼資金,提供優惠稅費政策,幫助企業融資等。由于液晶產業的特殊性質以及全球產業競爭的現狀,本地政策也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四是行業不景氣,企業財務狀況不佳,后續融資困難。液晶行業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下降周期,2006年三家骨干液晶屏生產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在我國的資本市場管制制度下,本土企業只能依靠銀行貸款,無法籌集足夠發展資金。我國臺灣地區不僅對液晶企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還允許虧損高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臺灣5家主要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在連續數年虧損情況下,從資本市場連續融入上百億美元資金。
2006年12月底,三家液晶企業簽署了三方整合《意向書》,三方整合項目于2007年1月中旬正式啟動,計劃半年內就有關整合事項基本達成一致。但是整合計劃沒有如期完成,實際上是無限期延遲,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產業環境發生了變化,這是基礎原因。從2007年中期開始,液晶面板進入了新一輪景氣周期,全球液晶面板企業開始盈利,國內三家液晶面板企業也扭虧為盈。以京東方為例,根據2007年上市公司年報推算,其5代線每月盈利超過億元。
第二,合并重組方案沒有考慮到各種變數,設計缺乏彈性。合并重組方案是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產生的,三家企業經過長達半年的談判才就方案以及相關安排達成協議。重組方案沒有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情景分析,更沒有根據未來可能的變化制定多種方案。重組方案過分依賴于特定環境,企業間的利益平衡關系比較脆弱。一旦外部環境或企業狀況發生變化,重組方案就面臨推翻的可能。事實上,環境變化了,方案也被推翻了。在其后一年多的時間里,產業環境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從低谷進入高峰,又從高峰回到低谷。產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也給液晶企業及所有試圖進行產業整合的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合并方案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第三,缺乏有利的政策支持。由于三家企業簽訂協議后提出的政策要求,始終沒得到支持,三家企業對合并前景逐漸看淡。半年時間過去了,環境亦變了,三家企業的實質經濟關系亦開始變化了,合并終因環境和內外條件的變化而停止了。
液晶企業并購重組的啟示
啟示一:企業并購重組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
液晶產業與消費電子業不同,作為IT產業中資本技術密度都很高的產業,沒有資本實力強大的企業或投資者,在開放的環境下,很難做大做強。我國液晶產業是在北京、上海、昆山等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打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各地的投資受到財力限制難以進一步支持企業做大,國內資本市場不能提供融資機會,分散的三家企業都無法達到必要的經濟規模。合并重組是幫助企業的有效手段:通過兼并重組,達到必要的經濟規模,提高投資者信心,為大規模融資投資高世代線創造條件。企業進入良性發展后,就有可能達到世界前列水平。【企業上市實戰】
啟示二:政府在戰略性產業的并購重組中應當發揮重大作用
在開放競爭的背景下,成長中的“設立成本”未解決的本土戰略性產業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產業設立成本(set-up cost)是指我國企業發展時由于面對外國企業的強勢,單靠企業自身努力難以克服的阻力。在這類產業中,企業發展需要政策支持,并購發展往往也必須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液晶產業就是設立成本未解決的戰略性產業。液晶企業的重組是市場行為,但在產業沒有實力很強的骨干企業的情況下,由于內外條件可能的變化,企業預期很難穩定,企業市場行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如本案例所顯示的結果,重組各方是獨立的利益主體,以個體利益為基礎的理性可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政府認識到液晶產業的戰略重要性以及企業重組的必要性,企業亦有合并整合的要求,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企業完成重組。
政府的支持作用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系統的產業政策,包括創新激勵(如研發補貼)、稅費優惠(如有利的增值稅和關稅)、融資幫助(如產業低谷時期的資本融資)等。二是國家資本的引導作用,利用國家資本支持戰略性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啟示三:政府需要有政策和專業投資機構支持戰略性產業
中央政府擁有龐大的國有資本,但是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基礎產業中,對新興的戰略性產業遲遲沒有提出戰略規劃。液晶產業是戰略性產業,但是門檻高、風險大,在國內產業政策不完善和資本市場由于外部性原因較難作用的背景下,產業發展只能依靠國有資本的支持。北京、上海和昆山等地方政府率先利用國有資本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中央政府應學習借鑒地方政府的經驗。
國家需要建立專業性的投資機構,對新興的戰略性產業進行必要的支持。專業性投資機構可以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力。專業性投資機構由專業人士組成,按照規章和程序辦事,容易做出合理決策。專業性投資機構有明確目標和考核機制,執行力強,可以避免液晶企業重組中出現的政策目標無法落實的現象。如果國有資本在液晶企業重組過程中進行投資,將極大地提高市場信心,并對三家地方企業產生積極引導作用。
啟示四:政府支持產業并購重組應當尊重市場規律
政府支持產業重組應當以市場規則為基礎。液晶企業的重組動力來自于市場,重組方案也是利益相關各方通過市場談判完成的。行業主管部門在市場原則基礎上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協調,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果將來政府加大干預力度,也應順應市場規律,否則方案難以得到有效執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