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個人能力發展 |
|
|
|
|
|
|
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 |
個人能力發展: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個人能力發展: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個人能力發展: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個人能力發展: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
? |
|
|
[讓我們繼續學習]精神企業家的興起
一個永恒話題正在引發一場可能席卷全球的創業潮流
我究竟為何而活?一個恐怕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在近來的二三十年間竟然推動了一個新興創業群體的出現。
這群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是幫助人們解答這個問題。由于不同于一般的物質商品,也跟教育、媒體、出版、藝術、娛樂業提供的精神產品不完全一樣,這個現象對世界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慣常的理解所能想象。
常規的觀點認為,現代世界是以個人、商業為中心的社會,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國家權力和家長制的束縛,同時也是個崇尚科學而擺脫迷信和宗教信仰的時代。
然而,這不等于說,傳統的一切價值觀都無濟于事了。專制的衰落,不一定意味著自由的崛起,取而代之的也可能是混亂、不知如何是好。那些長久發揮作用的因素是超越時代的,平時,它們是使得社會運轉不息的幕后英雄,有時,它們通過新生事物的形式而出現在前臺,成為指明方向的燈塔。一群叫做“精神企業家”的人以及他們創立的信仰組織,就屬于這樣既古老又新興的因素。
華理克(Rick Warren)是其中的一位。因為是美國人,又時常出現在西方主流媒體的視線中,在最近的幾年間,他成為最為世界所知的精神企業家的典型。
他的《標桿人生:我究竟為何而活?》即使在全球所有暢銷書排行榜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自2002年問世以來已經有至少三千萬本的銷量。在買書是自愿而非指令的社會中,這個數字是驚人的。在整個美國歷史上,這一本是最為暢銷的硬皮精裝書。而蓋洛普的調查顯示,美國全部人口中有接近五分之一讀過這本書。相比之下,比如,為國際輿論更加熟知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不過賣出了兩三百萬本,雖然這個數字已經很大了。
跟暢銷書作家不同的是,華理克的主業不是寫作,而是建立、管理和進一步開拓信仰組織。包括《時代》、《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在內的幾乎所有西方主流媒體都不止一次向公眾介紹過他的經歷和影響。“假如算作商業組織的話,馬鞍峰可以跟戴爾、谷歌、星巴克相提并論。”《福布斯》雜志出版人里奇·卡爾嘉德曾經這樣描述華理克的事業。
另一處硅谷
馬鞍峰(Saddleback)是華理克創業的所在地,坐落在美國西海岸南加州。如果按照習慣的分類,華理克不太可能如此經常地被報道時事和商業的媒體關注,因為他創立的馬鞍峰教會很自然的會被歸入宗教團體的范疇。
長期以來,不同領域的人們由于缺乏足夠的溝通,隔行如隔山的現象十分普遍,加上歷史上的誤解,無論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無論是思維方式上的還是文化地域上的,人們容易只關注自己所在世界的事,造成可能有益于普遍世界健康生長的營養得不到應有的分享。
媒體,正如這個詞本身所顯示的,已經部分起到了在社會各領域之間穿針引線的作用。互聯網,還有之前所有的交通和通訊工具做出的貢獻,正在前所未有地為打破人們之間的隔閡提供意想不到的方便,盡管也可能因為對工具的依賴而在很多時候加劇了人心的疏離。
商業媒體對華理克的分析報道,使得商業世界有機會了解信仰組織是怎么回事。反過來,是華理克的創業經歷產生的影響超越了原本的所謂宗教團體,吸引了商業媒體的目光。
1979年末,不到26歲的華理克從德克薩斯州的西南浸信會神學院畢業,驅車將近兩千公里來到加州橙縣的馬鞍峰社區建立教會。在他那輛租來的卡車上,有妻子以及四個月大的孩子,還有從別的夫婦那里傳下來的五手家具。由于美國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濃厚的地方之一,教會在美國并不少見。但是,華理克當年去的馬鞍峰卻是一個新興的社區,仍然屬于美國西部大開發的繼續,那里很多人都是從別處移民過來的。
20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西海岸,從微軟所在的華盛頓州到加州的“硅谷”,正在孕育個人電腦、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出生在1954年圣何塞的華理克,跟比爾·蓋茨(生于1955年)、史蒂夫·喬布斯(1955年)—也都出生在西海岸—是同一代人。華理克的目標就是從移民開始。跟從事一般的創業活動不同,他不打算去從現有的教會那里“搶奪顧客”,因為按照這個信仰的原則,創立教會的目的是讓還沒有接受信仰的人得到拯救并幫助重生的人們活出完整的新生命來,而不是彼此之間爭奪市場份額。
由于自己也是移民,華理克到達馬鞍峰的第一件必須做的事就是租房子。有意思的是,幫助他找到房子的中介人及其全家竟然接受華理克的邀請,成為馬鞍峰教會的第一批會友,加上華理克一家,總共七個人。頭三個月是最困難的。華理克挨家挨戶的做調查,詢問住戶對教會的觀點,他發現,有些人是已經接受了信仰的,但周圍沒有教會,有些人則是厭倦了傳統教會的枯燥,不愿意去。
因為前面幾代都是牧師和傳道人出身,加上在神學院的訓練,華理克對這一切是有備而來的。在來到馬鞍峰之前,他花了一年時間研究過去教會的成功經驗。而到了馬鞍峰之后,他善于傾聽,懂得人們具體的感受和需要,那些被他訪談過的人,很多都加入了他組織的聚會。
另外,由于很多人家不愿意給陌生人開門,華理克就以給社區居民寫公開信的形式發出聚會的邀請。他發出了1.5萬封信。到了1980年4月的復活節,有205人前來參加。30年后的今天,每周參加馬鞍峰教會聚會的人數早已超過了兩萬,馬鞍峰成為南加州居民活動的中心之一,而它的影響已不僅是當地的社區,至少2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會人士接受過這里的培訓。
領導力工廠
無論是研究商業組織還是社會現象的人,都可能對馬鞍峰產生興趣。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是《紐約客》雜志記者,他的《引爆點》以及新近的《出類拔萃之輩》都像《世界是平的》那樣暢銷。在考察馬鞍峰教會的文章中,格拉德威爾認為牧養小組是信仰組織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引用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帕特南的分析:“并不是華理克發明了由細胞小組組成的教會。但他把這個模式帶到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有效高度。讓馬鞍峰運轉起來的真正工作,是為這些小組招募、培訓并且留住數以千計的志愿領袖。這些小組非常脆弱,很難進行管理。從組織的角度,如何讓所有這些小船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移動,是個重大的成就。”
華理克本人也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如果考察者僅僅看到周日的聚會,那還僅僅是冰山的一角。“每周,在南加州超過98個城市中,有將近三萬人在3300個家庭小組中聚會。這個超越地理能夠無限擴張的網絡為人們提供個人的關懷、聯系、責任,并且培養領導力,比任何其它的方式都有效。”華理克在2007年的一期《福布斯》上撰文寫道。
對于一些社會組織的管理者,《標桿人生》和華理克之前介紹如何創辦信仰組織的《目標導向的教會》是管理學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參考書之一。像《福布斯》雜志的出版人卡爾嘉德在向他的讀者推薦《目標導向的教會》時,建議如果將書中的“教會”換成“公司”、“事業”,其中的主要原則都是適用的。
比如,“不要試圖讓你的公司生長,而是讓你的公司健康,因為如果健康了,那就會生長⋯⋯不要爭奪市場份額,相反,要提供人們在別處不能得到的東西⋯⋯促使人們勇于承擔責任實際上能夠吸引人的參與而非把人嚇跑⋯⋯”,以及,人的工作是栽種和澆灌,“惟有神使之生長”。這樣的組織建設也很自然的讓人聯想起民主社會中的各種競選團隊。奧巴馬的競選班子建立起來的基層組織就與之有些相似的例子,年輕時在教會的經歷無疑讓奧巴馬深受啟發。
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因為雙方以及社會各界對華理克的認同和尊敬,馬鞍峰教會也成為將兩位競選對手聯絡起來共同面對社會精神和倫理問題的平臺。在那里對世界現場直播的問答讓人們有機會在勝負氣氛不那么濃烈的環境下了解未來國家領袖的信仰和內心世界。
今年初,奧巴馬就職典禮上,華理克接受邀請為新政府以及美國的未來進行公開禱告。當然,這樣的名聲不管有多大,如果只是個別現象,仍然不能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經濟學家》主編約翰·米克爾斯維特在今年4月出版的新書《上帝又回來了:全球信仰的復興在怎樣改變世界》正是探討這個世界問題的。那將是下一篇的主要內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