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民營企業家為何紛紛賣家業 |
企業管理:民營企業家為何紛紛賣家業,企業管理:民營企業家為何紛紛賣家業,企業管理:民營企業家為何紛紛賣家業,企業管理:民營企業家為何紛紛賣家業,
? |
|
|
1、從凱雷收購徐工案:中國的大反常與大風險
徐工的被收購絕對不是一個新發生的事情,這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實行的這種歡迎外資,壓抑自己最民族企業帶來的一個后果。
所謂最民族的企業就是民營的私有企業。因為現在外資企業已經在中國做的盤子這么大,中國政府由于在民營化方面更加開放,所以允許外資企業收購整個公司了,惟一的區別就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認識,這種行為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這是一直在發生的事情。
2、五星電器為什么情愿交出控制權?
最近,美國的電器連鎖商百思買控股了中國民營公司五星電器51%的股權。這在中國沒有引起什么反響。
一個企業家在自己的企業成長得很好,在這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增長9%~10%的時候,愿意把自己超過51%的股權賣給外資企業,在其他國家我們是根本看不到的,這是一個非常反常的現象,任何一個企業家不管是從經濟目的出發,還是從個人野心出發,都是不愿把控制權交出去的。
百思買在全世界是最大的電器連鎖商,但是它成立的時間卻并不很長,在上世紀80年代還是一個很小的企業,你能想象在百思買成長很快的時候,美國經濟發展很快的時候,創業者愿意把自己的股權出讓給一個日本企業、一個德國企業嗎?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這個事情恰恰在中國發生了。
中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宏觀看來,一切指標非常好,微觀上企業家卻對自己的發展沒有信心,要套現,所以這種現象一定要說到本質上,就是實際上企業家是沒有信心的,他認為在此時此刻拿到的收益要比將來拿到的收益大。
3、民營企業需要外資企業“正名”?
在1998年左右的幾年間,大批集體和中小國有企業改制為了民營公司,這種企業發展的模型是非常畸形的,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家都不愿意管理一個非正常運轉的公司。反而,這個時候外資起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作為一個企業家,為了給自己的企業正名,往往是希望把自己的公司轉成一個外資企業。
國外戰略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也就是用這種語言跟中國的企業家講的,變成我給你投資,不僅僅帶來錢、也給你正了名、法律上的正名。
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外資政策,而在于內資政策,這是限制有效的內資企業還是鼓勵它發展的問題,問題的癥結全在于民營企業家對將來的收益能夠獲得保障是否有信心,如果他沒有的話,五星電器這些企業的行為是非常合理的。
4、跨國公司的并購企圖
事實上,品牌收購在1990年代是一直存在的,像孔雀電視,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的時候在中國還算新鮮,后來這個品牌都沒有了,到哪兒去了呢?都到飛利浦那里去了,它給消滅掉了。
跨國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或者收購你的企業,或者收購你的資產,再加上收購你的品牌,一般最終的目的是要消滅你這個品牌。這恰恰不是“綠地外資”,不是雙方共同創造一個新的品牌或者是新的產品,所以它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肯定是這個樣子的。凱雷的收購和1990年代大大小小的,什么飛利浦在中國投資等等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只不過現在好像覺得外資開始收購了。
5、政府不愿給民營企業擔保 愛給國企、外資擔保
我們的銀行不向民營企業貸款,而是因為這些企業偷稅漏稅,他們做的賬不清楚。實際上,考慮到違規成本,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愿意正常發展,他也不愿意偷稅漏稅。況且,民營的中小企業在任何國家都有一個信息不完備,怎么監督的問題,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為什么人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恰恰在中國卻解決不了?而且,在中國一碰到這些問題就覺得這些私營企業家不規范等等。
解決他們做假賬、偷稅漏稅等等,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技術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而且我相信所謂做假賬,如果讓一個民營的銀行家去對待這個事情,他總會想到辦法的。
相比較來講,美國政府算是對市場干涉很少的,但恰恰在小企業貸款上,政府往往是出面進行一定的擔保。中國正好做相反的事情,那些最不需要擔保的國有大企業,總是要給它擔保。而那些處于創業期間的小企業,最需要擔保,反而我們不給它擔保。
6、擴大就業應作為考察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標
在西部和東北某些地方,每一個縣或者市里都有專門一批招商引資的人活躍在沿海各地,為了吸引外資,他們很多以政府擔保的形式給外資以土地和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引起了很多爭議。這是把招商引資作為地方政府考察的因素的結果。
那為什么不把就業作為考察地方政府的指標呢?只要是把擴大就業作為它考核指標的一部分,這些地方官員肯定要支持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就業的效率和外資企業就業的效率是不可比的,給民營企業一塊錢,它的就業效率要高于外資企業大概3倍、4倍、5倍。
我們國家十幾年大規模引進外資,給它們免費土地,給它們三減兩免,給這個給那個,總共創造的就業機會,到現在為止1000萬,可能還不到。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是1.8億的就業數量,拿那么少的資源創造了這么多的就業機會。
賣給跨國資本,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另外一條道路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家在賣掉企業?大凡有志向的企業家,誰都想把自己創辦的企業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強、做成百年企業,不到萬不得已,誰會把自己一手做起來的企業賣掉呢?
原統一總經理李嘉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無法支撐下去。這幾年,國內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地產、能源、重化工等行業,在那些產業整合正如火如荼的行業,一波接一波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使任何誤判形勢、輕視問題嚴重性的企業吃足苦頭,一心想整合別人的整合者,一個個倒下。建立在原來寬松環境基礎上的競爭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致命打擊,不少企業已經撐不下去了,即便苦撐下去,也幾乎看不到隧道盡頭處的光亮。在這種情況下,盡快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拿出現金來”支撐住企業運作的“大佬”,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
賣掉企業,賣給跨國資本/公司,應該是企業家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我們用不著替那些企業甚至是為整個民族經濟擔憂。如果要反思什么,倒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么本土社會尤其是本土資本市場無法給本土企業及時、足夠、持續的價值承認。
悲觀看,的確是海外資本“收割”中國企業;但樂觀看,賣給跨國資本,也許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成長為全球大企業的另外一條道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