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企業培訓探討 |
|
|
|
|
|
|
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 |
企業培訓探討: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企業培訓探討: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企業培訓探討: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企業培訓探討: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
? |
|
|
中國企業大學在“岔路口”徘徊
——訪凱洛格公司副總裁王玥
據凱洛格的一份企業大學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對34個行業的100多家國內外企業大學運營狀況所做的調研中,國內企業所創辦的企業大學占近100家。對此,有關專家指出,我國企業不應盲目建立企業大學,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一、成為利潤中心仍需時日
目前,一部分企業大學在發展上開始向自負盈虧方式進行轉變,而且比例在逐漸增長。與此同時,我國的一些企業大學也在轉向外向型企業大學。
外向型企業大學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市場化,例如惠普商學院,面對社會進行招生。還有一種是為產業鏈和經銷商服務的。北京凱洛格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玥介紹,目前我國企業大學以培訓產業鏈為主,宣稱將企業大學作為企業利潤中心的,大部分都是在做秀。
王玥指出,只有每個行業的“塔尖”企業才能建立企業大學。企業能在行業中的頂端位置,而且能固守在這個位置,是經歷過無數次淘汰而生存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經驗“沉淀”在企業中,只有這種經驗能總結出課程。此時,企業大學的培訓課程,才會對產業鏈產生影響,產業鏈上的企業才愿意來企業大學學習。但是,目前除了海爾和蒙牛等個別企業,中國還沒有企業能夠提煉出自身的“經驗之道”,供別人學習。因此,我國的企業大學還不具備成為企業利潤中心的實力。
二、講師結構需做比例調整
一個成熟的企業大學,外部講師和內部講師的比例,控制在15%-30%之間,這是一種很好的結合。外部講師有開闊的視野,內部講師對本企業了解很深,雙方結合,課就會講得非常好。但是我國的企業大學,普遍是企業的內部講師只有一個人,而其他的都是外國講師,這樣的講師配備完全違背了企業大學建立的初衷,本末倒置。
王玥介紹,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例如廣東移動公司,他們以前會高薪去請外部講師,但是現在認為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目前,廣東移動公司在培養內部講師,這些內部講師可以不斷挖掘問題、開發課題,這樣一個企業才會擁有優秀的本體。
三、企業大學PK商學院
企業大學的培訓模式以及內容,很容易被看作是商學院的“變種”。其實他們的區別大相徑庭,而各有千秋。
商學院教育,能夠讓學員開闊眼界,并了解到前沿的思維和管理方式。而企業大學,更像一個“頭腦風暴”論壇。對于企業人員來說,讓他們討論前沿的理論,會發現你永遠沒有一個商學院的教授講得好,沒有他們眼光開闊。但是在討論企業內部問題上,商學院教授是就會手足無措,因為他不了解你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因此,企業大學和商學院的培訓重心是不同的。如果企業大學與商學院的課程是一樣的,那么企業大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王玥認為,如果企業大學能夠很好地傳授企業內部經營上的問題和教訓,無論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體現的價值都非常大。這樣說來,企業大學課程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在商學院花費幾十萬上MBA、EMBA。
四、建立企業大學應理性
目前,中國的一些企業十分看重企業大學這塊金字招牌,似乎一個企業擁有了企業大學,企業的地位就能得到無限提升。對此,王玥強調,“企業沒有必要急于建立企業大學。”
他指出,企業大學可能就是名字好聽,目前很多企業大學可能昨天還是企業的培訓部,今天就改名叫企業大學了,但是僅追求一個企業大學的名號是無任何意義的。
盲目建立企業大學,只能體現中國企業的一種急躁,一種擴張的沖動,希望自己的企業迅速變強變大。
反觀國外,很多著名企業并沒有建立自己的企業大學,例如GE,在中國它只叫做GE領導力中心。
因此,我國企業沒必要草率建立企業大學,中國還沒有多少能算是真正的企業大學。
*王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