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mages/point_title1.gif)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宗教哲學與管理 |
|
|
|
![](images/news_hr/hr_r2_c2.gif) |
|
![](images/news_hr/hr_r3_c3.jpg) |
財富榜上的中國人 |
宗教哲學與管理:財富榜上的中國人,宗教哲學與管理:財富榜上的中國人,宗教哲學與管理:財富榜上的中國人,宗教哲學與管理:財富榜上的中國人,
? |
|
|
財富榜上的中國人
財富榜上的中國人
2007年1月份一期《福布斯》雜志公布,大中華區華人富豪排行榜,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以220億美元身家,再度蟬聯大中華區首富席位。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及新鴻基地產大股東郭氏兄弟,則以165億美元及140億美元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三。《福布斯》指出,三人受惠于中國大陸經濟冒起,財產大幅增加。
中國的富人與生俱來好象就有一種純粹的大富之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個別或者多數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在這個世界上,這些存在的就成為了可能。
前一段時期,有一則報道顯示,在倫敦某高檔地區,價格高得離奇的樓盤有不少是中國富人買下來的,當然,除了倫敦,世界各地的高檔消費區都不鮮見中國富豪的影子,一擲千金,毫不吝嗇,以致于連國外那些富得流油的大人物們也驚呆了眼:在他們印象中,中國一直是處于基本能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度,怎么突然一下子冒出了這么多有錢的人?尤其對于那些坐在家里觀察世界的人們,中國成了一個謎,中國富豪成了一連串謎!
不由得想起了幾年前,一位美國總統到中國訪問,他在中國沿海地區一發達城市看到了一幕很吃驚的場景:他在美國的白宮被搬到了中國!這位總統做夢也沒想到,原來這是中國的一位企業家為了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仿制美國白宮建造了一座一模一樣的建筑物,其大手筆令人嘆為觀止。
而讓國外的那些富豪們同樣想不到的事情是:既然中國有那么多富人,但為什么中國的慈善事業遠遠不如西方國家一樣發達,而且近幾年來整個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速度不盡人意。他們疑惑:中國的富人們去哪里了?
2007年1月21日舉行的2006年度中國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有一個特別獎頒發給了一位79歲的和靄可親的老人——全球華人驕傲代表李嘉誠先生。在介紹他的時候,有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前不久,他宣布將自己三分之一的資產即500多億港元捐給了已經運營了27年的李嘉誠基金會,而且還形象地稱之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在此之前,他已經捐款近80港元。按照他的理解,就是:“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并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志。”
李嘉誠的大手筆堪為經典。
而蒙牛集團的董事長牛根生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2.37億元的捐贈額位列胡潤2006慈善榜第四,這對于一個年輕而又高速成長的企業而言,不僅僅是一項創舉,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這份氣質和精神影響著社會進步的力量。
一般來說,經濟越是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慈善事業越發達,這并不僅僅是因為錢多了沒地方花才去搞這樣的事業,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經濟的發達帶動了一批人對社會的關注,當然,到了此時的那些富人們也該關注這樣的情況了,這是他們在享受了充分的權利之后也應盡的義務,也就涉及到在中國所謂的“原罪”之說,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財富積累是建立在更多人服務的基礎之上,盡管這只是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
但是,中國的一些富人們在社會上造成的更多印象是“為富不忍”,一邊是花天酒地,一邊是窮困潦倒,當社會的天平正在以瞬間的速度喪失著它自身的公平時,我們的制度從根本上只能是無能為力——這是一條無法界定的界線。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由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夫人梅琳達創建,蓋茨捐出了自己一半以上的資產(290億美元)注入基金會,在比爾50歲生日會上,蓋茨再次重申要將財產全部捐獻,只打算留下幾百萬美元給孩子。這位連續十多年的世界首富將于2008年從自己一手創立的微軟王國卸任,離開日常工作的比爾·蓋茨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關注全球的健康與教育公益事業。
或許是因為受到了太多的感染,又可能是因為認識到金錢只不過是身外之物,不久前,一向以“謹慎”和異乎尋常的節儉而著稱的被美國媒體譏諷為“鐵公雞”、“預備將財富帶入墳墓”的世界第二大富豪沃倫•巴菲特突然作出一項“超乎異常”的偉大舉動:將自己總資產440億美元的85%(約370億美元)捐給5個慈善基金會。
國外公益性的慈善事業規模龐大,而且還風風火火。這種情形與發展后勁十足的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記得幾年前一位曾經當了一年中國首富的農民企業家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的資產超過了1個億,那么對他來說,金錢已不再是值得追求的東西了,因為那么多錢一輩子也花不完——并不是原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資產已經高達數十億了。或許他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來勸后來者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過于聚集財富對自己未必是一件好事,但這位企業家在構建自己的產業王國過程中,是否也想著“1億”這個概念。當然,并不是要他在1億的時候就收手,畢竟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不斷地創新發展和探索奮斗,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也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創造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奇跡,個人成功的同時,也為解決就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以及城市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成為榜樣的力量,這些對社會的有利因素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創業家賺到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后,除了自己企業發展過程中給社會順帶的價值以外,他還能為社會作哪些公益性的貢獻也應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幾個月前在網上抄得沸沸揚揚的李亞鵬“兔唇女兒”事件之后,李亞鵬和王菲兩位大明星順勢成立了“鵬菲”基金會,吸引其他眾多明星前來捐助基金會,盡管很多人獻出了個人的愛心,我們不否認這些善意的行為,但事實上根本無法確認在他們當中真正發自內心的誠意有多少,這樣的行為,或許是出于道義,或許是為了交情,當然,我們不能故意懷疑他們的動機,畢竟他們都已經做了好事。但問題是以后呢,這樣的基金會成立容易,最重要的卻是怎么樣將它風光地維持經營下去,能夠在社會上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并產生示范性的效應。再換一種角度講,假設李、王兩人生的女兒很健康,他們會不會有設立慈善基金會這一舉動呢?其他明星是否會如此地慷慨解囊而去捐助社會上千千萬萬需要資助的人呢?
這樣的疑問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問題是這個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看似嚴厲的“質問”?因為我們的周圍缺乏自發和自愿的公益事業心態和舉動,若要“喚起工農千百萬”,必定要經歷非一般的磨礪過程。再者來說,這些頭頂光環的人們,也只不過是構成社會的普通一員,他們真正的根基還在于社會:他越“枝繁葉茂”,他就越深深地扎根于社會民眾之中。
當“湯臣一品”之類的天價房被叫得滿城響時,那些富人們樂得在家里看熱鬧;看著自己的“杰作”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時,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榮耀;當自己的資產成倍地持續增長時,他們覺得這是絕對理所當然的事情……所有的這些,都只是某個社會時期特定形態的具體體現,它必然會存在,但如果在“數量”上無限制地延伸,那么肯定是一種非健康的社會形態。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現象的淡化過程也正是社會逐漸成熟的標志之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一名71歲的業余登山家和他的兒子登上珠穆朗瑪峰后,這位老人激動地馬上給他遠在日本的99歲老父親打電話告知他成功的消息,而他的父親聽完后卻好象無動于衷,平和地問老人現在是在山頂還是山腳下,老人興奮地回答正在山頂上,此時他的老父親回答他,你還沒有安全下到山腳下,怎么能算成功登頂。
這是發生在王石登上珠穆朗瑪峰前一天的故事,或許,它也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當只是賺到足夠的錢甚至達到和同類人相比已經是頂峰的輝煌狀態時,并不代表你已經成功,而有一天若達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時,才會真正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義。
與今天的現象相比,這樣的結局,才應該是更加完美的。
|
|
|
![](images/news_hr/hr_r4_c4.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