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01(1215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理性看馬來西亞東部沿海鐵路項目 |
1、簡單看:
就是中國投資馬來西亞鐵路建設的事,非要扯上新加坡干啥啊?
2、稍微深度一點:
中國提供資金、提供設備和技術,項目當然由中國企業來承擔。這錢貸款給了外國,然后又由中國企業賺回來:工程設備都是從國內采購,帶動了重汽、三一、中聯、徐工等一批重型機械設備廠家的發展,至少有上千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參與,也激活了相關企業的發展。
3、樂觀派:
建了這條鐵路,以后貨物可以直接從中國的港口出發,到達馬來西亞以后由鐵路從東邊送到西邊,然后繼續海運,反過來也是一樣。完全繞開馬六甲海峽,這樣新加坡港口和相關企業業務就會下降、政府收稅減少。新加坡之所以成為亞洲四小龍就是因為海上貿易的繁榮。現在不走這里過了,新加坡就要衰落了。你仔細看看那張地圖,中國可以從關丹港口進入馬來西亞,再從巴生港口出馬來西亞,鐵路沿線城市會崛起,新加坡什么都撈不著。
4、理性派:
鐵路跟海運,運量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無法替代;其次,即使運量夠了,這一卸一裝之間產生的費用和時間也是不能不考慮的,要是長途運輸的話費用也是有大差距的,所以說這條鐵路對新加坡有多少影響還很難講。真正能要了新加坡命的,應該是泰國克拉運河計劃,一旦建成的話,不僅通行順暢了,還能大大縮短時間,那樣馬六甲基本上就廢了。但是,泰國政府太弱勢,阻力太大,投資風險太大。
5、技術派:
大馬東西岸港口用鐵路連接,港口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中轉地。中國和沿海其他國家有很多小港口,沒有到歐洲或非洲的遠洋船。比如湛江到威尼斯,中間肯定要轉。所以建好中轉地會大大幫助沿海小港口的出口成本。而且,兩邊的船都可以少靠港口,大大提高運輸時間和費用。要從實際操作想,才發現價值。
海運的優勢是量大,航道分布廣,但航速沒有優勢,海上繞行和火車成本怎么算,各有各的考慮。當然,這兒更多是戰略位置和打破馬六甲壟斷的價值,但分一杯羹是妥妥的。
現在建泰國克拉運河,時機還不成熟。美國佬連同新加坡絕對會在泰國把運河搞黃。現在先在大馬試試水深。如果美國佬連大馬鐵路都出手,開罪的人就太多。除了環保,也就只有伊斯蘭極端分子來搞亂大馬,后果就太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