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189(1208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與美國馬歇爾計劃有重大區別 |
中國地區經濟合作戰略,固然和美國馬歇爾計劃有類似之處,都是大國力量在全球地位相對上升時期,政府主導的對外經濟關系拓展方案,最終結果是進一步密切大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能夠幫助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兩者之間存在著以下重大不同。
第一,關于時代背景。中國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提出在后冷戰時代,和平和發展是此時的世界潮流。馬歇爾計劃推出時二戰剛剛結束,世界即將經歷半個世紀的兩極對峙冷戰時期。
第二,關于推出時機。中國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發生于是各國均想更好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正常階段。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適逢歐洲國家經歷二戰,國民經濟近乎崩潰,人民生活極度匱乏,美國利用了戰爭結束時機推行了馬歇爾計劃。
第三,關于政策意圖。中國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旨在幫助實現地區共同繁榮,構建中國和周邊的利益共同體,不排除特定對象,沒有優先盟國。美國用馬歇爾計劃以密切與盟國的經濟聯系,遏制和孤立蘇聯的重要經濟手段,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
第四,關于政策形式。中國一帶一路是全方位的經濟合作政策,包括貿易、產業、能源和金融,希望中國和相關國家共同開發,互利共贏。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主要是以美國單邊援助為主,尤其是軍事援助,帶有明顯的安全屬性。
第五,關于貨幣使用。中國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的主要貨幣載體,現階段仍然是美元,而不是本國的人民幣。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使用的貨幣均為美元,而不是他國貨幣。
第六,關于發展方向。中國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是非機制化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不會和一帶一路的沿途國家形成任何形式的經濟聯盟。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在實施一年時候就成立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西方曲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路數
中國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確實與美國馬歇爾計劃有上述本質不同,不是對冷戰初期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復制翻版,因此不能簡單替換。更為重要的是,以小見大,這還關系到長期存在的,如何解讀中國外交、中國外交政策的命名,和中國外交的軟實力等重大問題。
面對中國不斷崛起,部分西方主流媒體不再重彈唱衰老調,而是出現了按照自身意圖,從西方的政治思維和歷史經驗來曲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路數。比如,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熱炒一陣的1914和2014對比,通過反思一戰爆發百年來影射中國當前之崛起,變相給中國戴上“秩序挑戰者”、潛在“戰爭發起者”的帽子,事實上抹黑中國的形象,對中國的和平發展論卻視而不見。
不僅如此,部分西方媒體還試圖搶奪中國外交政策命名權。例如,中國政府希望和美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不沖突,不對抗,共同維護世界和平。部分西方媒體就是不愿意完整介紹引用中國原版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一術語,鮮有正面介紹這一政策倡議,而是慣常以“大國新關系”(New Great Power Relations),在西方人眼里成了帶有對抗性質,無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種關系。甚至還用美國曾經提出的兩國集團(G2)等名詞來代替,以此削弱中國對重大外交政策的命名權,以及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政策的努力。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中國自己的重大外交政策在進行國際傳播的時候,都不能用自己的原始語言向外界傳遞,而被某些媒體借助西方詞匯來對外推廣的時候,這就導致了中國外交軟實力的喪失,增加中國外交推進的困難。
政策解釋權一旦長期被西方媒體掌握,政策受眾將按照西方術語來理解中國政策,更何況,這些西方詞匯可能有著特定的語境和歷史背景,和中國推行政策的意圖、方式并不一樣,其中暗含的典故不符合、甚至歪曲了中國的真實意圖。國內部分媒體也不明就里的甘當西方話語傳聲筒,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曲解中國真實外交政策的幫兇。
因此,對于把中國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用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替代的稱呼,應該非常慎重。在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的當下,如果外國民眾,乃至中國民眾還用近70年前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來理解中國政府的重要地區經濟戰略,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不自信,更是一種軟實力的自我喪失。
中國政策中國命名
中國政策,中國定義。中國要牢牢把握政策宣傳的真實性和主導權,就要從諸如“一帶一路”這樣的重大政策戰略的解釋權開始。
中國的地區經濟合作戰略就是“一帶一路”,對外宣傳時可以直接稱呼為“Yidai,yilu”,而不是什么中國版“Marshall Plan”。
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對于“Yidai,yilu”這樣的中文政策用語產生費解。在發音上,“Yidai,yilu”簡單,干脆,不存在拗口、難學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中國現在具有這樣的重要性。外國民眾、學者和政府如果需要真實了解類似“一帶一路”這樣對本國經濟和地區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大政策,就一定想知道、而且也能夠知道“Yidai,yilu”的真正含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