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189(1208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企業需要的骨干者是發動機,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 |
□ 朱瑪/文
一個被動的人,沒有可能成為發動機,只能作為齒輪長年累月轉動。
作為職場人,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覺得自己所處的平臺沒有給自己足夠的發展空間;而作為管理者,有些人會覺得單位中的下屬好像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覺得員工以享受生活、關注家庭為借口,在職場上不是那么拼命了,沒有取得更高的成就,這是蠻遺憾的。
誠然,每個人會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可能一部分人的成就動機沒有那么強,把家庭和生活放在了人生優先順序的首位;但也有一部分人,在閑云野鶴的同時,心中有著一份不甘心。對于那些想成功而沒有成功,還在成功路上的人,下面的信息可能會非常勵志。
一位職場智者曾經說過:
任何企業的核心骨干成員,必須學會在沒有鼓勵,沒有認可,沒有幫助,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退路,只有壓力的情況下,一起和團隊獲得勝利。如果一個人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最多只能算個燈泡。企業需要的骨干者是發動機,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讓隊員發光,你自然就是核心。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決定,這樣團隊才能無堅不摧!
“職場發動機”這個概念,是相對“齒輪文化”而言的,可以從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寫給員工的一封信中找到。柳傳志發現聯想在香港的員工辦事嚴謹,老老實實執行老板命令,這就好像齒輪,是一個好用的小零件,效率可以很高,但是本身不產生動力。而聯想提倡的是“發動機文化”,意思是最高管理層是大發動機,中基層領導則是同步的小發動機。
這種做發動機完成任務的感覺,和做齒輪完成任務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充滿了成就感。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設計、執行之中,主人翁的感覺也越來越濃,小發動機苗子涌現得越來越多。這些小發動機不但可以不斷輸送人才,而且自己也想要更大的平臺。
懷才不遇的人常常抱怨,但其實每當我們抱怨的時候,相當于是在推卸責任。因為“市場大環境不好”、“體制不好”、“領導無能”、“公司戰略定位錯誤”,我們才出不了業績。抱怨的人總是在等待外界有好的環境和條件,而不是自己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一個主動的人,能夠攻堅克難,甚至把“5%的希望變成100%的可能”,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盡最大努力。一個主動的人,無論放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能夠主動發光發熱,甚至帶動周圍的人。而一個被動的人,沒有可能成為發動機,只能作為齒輪長年累月轉動,結局可能是齒輪變舊,被更新更好的齒輪代替。
有多少人懷才不遇,覺得是當前的境遇埋沒了自己;而真正的金子,在沙中也能發光。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14/9/18 14:26:40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