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10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189(1208主題貼) |
登錄:3776 |
|
|
韋樂平:運營商必須“去電信化”,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內部 |
在今天(3月28日)上午,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內部舉辦“天翼大講堂2013年戰略解讀季(第1季)—去電信化篇”電視電話講座,要求全員學習,主要內容即來源于這篇文章。
韋樂平認為,運營商當前正面臨著“去電信化”的潮流與挑戰,老路是決計走不通了。但能否成功“去電信化”,還未可知。此文某些部分雖比較“技術”,有點枯燥,但總體值得運營商界乃至互聯網人士分享。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電信業賴以生存的各個方面都在經受空前嚴峻的挑戰:大量互聯網新業務的出現,使得電信運營商的話音業務和有限的增值業務不斷貶值與被邊緣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等大量新型終端的出現,在帶來巨大的網絡流_量和信令壓力的同時,引領了信息通信業務的發展,也使得運營商的傳統主導性和重要性逐漸降低;產業鏈的重點和利潤向上層業務與終端轉移,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新型、輕型運營商憑借技術、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大舉進入電信服務業,并獲取了大部分利潤。
“去電信化”的14大趨勢
更新觀念。由貴族化、資金密集型、高門檻的壟斷行業,走向開放、競爭性的行業;從一貫的產業鏈主導控制方轉變為平民化的產業鏈參與者。
拓寬視野。從封閉的以本地網為基礎的傳統電話公司向開放的、全網集約運營與本地化服務相結合的全業務公司轉變。從傳統電信服務向大通信、大行業、大融合的大視野轉變。
開拓經營新領域。由電信(Telecom)向信息服務(Information)、信息娛樂服務(Infotainment)延伸,即需要實現向兩種規律(電信和傳媒)、兩個平臺(流_量經營平臺和傳媒平臺)、兩次銷售(流_量價值上的二次開發和銷售)的新經營理念轉變。當然這將涉及本身傳統基因的改良和優化,外部基因的引人以及合作模式的創新。需要注意的是轉型是A→A+,而不是A→B。即只有充分利用電信資源和渠道基礎上的創新才有可能有較高的成功概率,純粹的同質化的互聯網應用很難有成功機會。
業務應用互聯網化和流_量IP化。不到十年的時間,以互聯網業務應用為主體的非話音業務已遠遠超越話音業務,網絡流_量已基本實現IP化,傳統電話流_量在骨干網中已降到1%。
網絡架構的扁平化與分布化。現有復雜分層的電信網有多少層面、設備、接口與協議,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
業務平臺的融合化和集成化。現有數千個垂直集成的封閉的大小業務平臺,難以快速提供全網統一的業務融入互聯網世界。這就需要一個或數個集成的、低門檻的融合業務平臺。
網絡設備的低成本化。摩爾定律揭示了兩個方向:高性能與低成本。電信業重前者,而IT行業更重后者。20年來以存儲器為代表的IT成本降了4個量級(平均每年降58%);路由器降了接近4個量級(50%);傳送和移動等傳統電信設備僅降了約3個量級(30%)。原因除了光器件和軟件不遵守摩爾定律外,主要是過度復雜性(Overengineering)和封閉架構。這種高成本路線在壟斷時代可以生存,但在互聯網時代難以為繼。未來設備的大方向是低成本為主,高性能為輔。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大方向。當然,低成本不是靠價格戰,而是靠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來實現。
網絡硬件的IT化、標準化、虛擬化、低值化。遵循摩爾定律低成本路線,實行標準化、虛擬化和IT化,可以有效突破電信設備的成本底線。
網絡質量的合理化。“電信級”的典型標志是50ms的保護時間和99.999%的可用性,來源不清,代價很高。1999年我國傳送網保護時間從50ms放寬到100ms,至今未有任何問題。全球70%的IP路由的可用性不到99.99%,也沒有什么問題。根深蒂固的“電信級”指標已經嚴重束縛了電信業的發展。
網絡成本的最優化。由注重網元的高性能和全功能轉向注重網元的低成本、必要的功能和合理的性能;從關注單個網元成本轉向關注整個網絡的成本最優化。
網元架構形態變化。從大量單一用途的、軟硬件緊耦合的昂貴設備轉向軟硬件解耦隔離,硬件通用化、IT化、虛擬化,軟件開放化、個性化,可編程組網,平滑演進,低成本的軟件定義網絡(SDN),加速網絡的開放和互聯網應用的創新。
業務開發合作共贏。從以自己為主逐漸轉向專注提供開放的、低門檻的開發平臺和環境,匯聚廣大開發者共同開發。
商業模式創新。從單純的前向收費向更加靈活多樣的混合模式轉變,創建基于應用環境、消耗資源、相應價格三要素的新型商業模式。我們發展智能管道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僅僅為了流_量管控這一低層次目標。
組織架構調整。對于互聯網業務的開發和運營而言,應該下決心從傳統的以地方為主的三層架構向獨立的、垂直一體化的扁平化架構演進。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與普通互聯網公司進行同質化競爭,要依托大網的特點、資源,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靈活性。沃達豐開發的三個業務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其脫離了大網的優勢,與互聯網公司業務同質化所致。
破解“量收剪刀差”難題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究竟困擾運營商的最大難題是什么?我們可以羅列出一長串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增長幅度小,技術進展緩慢,而流_量增長飛快,成本隨著流_量增長也很快。這種量收剪刀差越來越大,任何一個企業都難以長期在這種扭曲的狀態下生存,全球電信業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解決剪刀差不斷擴大的問題。
業務收入增幅不大怎么辦?我國電話普及率已達90%,居民電信消費占可用總消費收入的比例高達8%,提升空間有限。到目前為止,新業務中還沒有特別新穎的,對收入的貢獻有限。新的商業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在可預見的未來,收入可能增長的幅度不大。
技術進步的空間有限怎么辦?一是摩爾定律還能沿用6年。2007年45nm工藝開始引人高K柵介質工藝后,解決了漏電流引起的功耗問題,使摩爾定律至少可沿用至2018年。二是有線帶寬已趨近香農定律的極限。本世紀以來,光通信容量的年增速已從過去的超摩爾定律的80%降到20%左右,趕不上互聯網流_量40%的年增速。單纖頻譜效率已趨近香農定律和非線性極限,必須靠空分復用等新技術,但是十年內難以商用。三是無線頻譜效率也已趨近極限。近十年,無線技術的頻譜效率的改進速度已從過去的35%降到20%左右,趕不上移動互聯網流_量80%的增速,單天線頻譜效率也已趨近香農定律極限,繼續大幅度改進的空間不大。四是路由器的容量增速也已經從15年前的年增長260%回落到50%~70%,依然高于互聯網的40%,尚可應對。但是容量的擴展性開始遭遇硬件路由表和軟件進程數的制約,也同樣期待著突破性技術。
如何降低成本,控制流_量?相對而言,降低成本、控制流-量是更加靠譜的應對剪刀差的策略。降低成本主要靠引入新技術,例如硅光子技術就可大幅度降低光器件的成本和減小尺寸。引入新架構也是重要舉措,例如采用異構網就可能再擴容5到10倍。其他可行的措施包括低頻段擴展、頻譜聚合、分組化、資源優化等。
如何實施網絡層智能管道?靠智能管道實現流-量管控,提供差異化業務與服務是運營商可能掌控的重要技術措施,也是實現新商業模式的基礎。
應用層如何優化?靠應用層的眾多應用從源頭就控制流_量和信令的過度消耗是最有效的,可惜運營商對于應用開發者影響力不大。當然,運營商也不應該完全不作為,也可以采用一些技術優化對策,降低對于網絡流_量和信令的過度消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