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2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721(418主題貼) |
登錄:1135 |
|
|
在清華培訓班總結交流會上的發言 |
《在清華培訓班總結交流會上的發言》
文/朗月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學們:
兩個多月前的5月14日,我們開發區“清華三期”培訓班的全體學員,帶著組織上的囑托,踩著大地震的余波,牽掛著汶川震區的災情,向往著校園里的生活,就這樣心事沉重而又備感光榮的踏上了赴京進修之路。
50天,從時間跨度上來看,或許不算太長,但從全脫產學習的角度上來講,又不是很短。我們全班50名同學無不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課堂上認真聽講,熱烈討論;考察中留心觀摩,虛心求教;課余時間,大家或踴躍捐款,或積極鍛煉,或廣泛交流。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全部熱情貢獻給了這個和諧的集體;每一天,都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了這次求知的歷程。良好的精神風貌,嚴格的組織紀律,規范有序的團隊表現贏得了清華培訓中心領導和老師們的尊重,也為我區爭得了榮譽。
然而,幸福時光的腳步總是顯得那么的匆忙。50天一晃過去了,我們作別清華也有兩個多月了。今天,當組織上再次召喚我們的時候,相信在座各位的心中,都會很自然地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日子”的美好印記:開學典禮上,訓林書記的教導言猶在耳;培訓期間,欽德部長的慰問感動至今;結業晚會上,同學們的歡歌笑語、激情朗誦更是恍如昨日……
值此回視培訓歷程,盤點學習收獲,籌劃未來圖景之際,我們既感動于組織上的關心和領導們的關懷,又感慨于時光的短暫和友情的珍貴。本人作為培訓班里的一名老同志,總結整個學習生活,感覺有三點收獲尤其值得一說。
一是結識了一批大學者。如果借用一下水均益的《高端訪問》,那么,在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舉辦干部培訓班就是“高端培訓”了。到這里來授課講學的大多是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幾乎個個滿腹經倫,學富五車。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彭向剛教授,談吐幽默風趣,演講妙語連珠,臺上是警句名言不斷,臺下是笑聲掌聲一片。一天的《領導科學》課程,讓我們真正見識了什么是“大家”風采。他的那個關于領導者的比喻,讓人耳目一新。他說:領導者,就是一群大雁里的頭雁,它要讓其它的大雁看得見,跟得上,但要有永遠不被超越的能力。如果頭雁在雁群的中間,那它就混同于了普通群眾;如果在最后,那它就當了群眾的尾巴。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杰老師的宏觀經濟分析課,講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說國情國力如數家珍;話民情民生貼近百姓。一堂專業性很強的經濟學課程,讓所有人聽得心領神會,津津有味。北京大學的劉春雷博士、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教授、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聞閘老師,還有很多很多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講座不僅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讓人感到身心愉悅,如沐春風。很多同學爭購老師著作,索要聯系方式,請求簽名合影,其場面之熱烈,不亞于少男少女瘋狂追星的場景。
二是結緣了一幫好同學。相逢是一首歌,同行一段緣。盡管我們全班同學都是來自唐島灣畔,煙崮墩山下,原來就是同一方熱土上的同事,但因各自的崗位不同,許多人相互間也是熟而不識。這次,能夠相聚清華,朝夕同窗,共求新知,大家都覺得得是不可復制的一段經歷。從踏上進京客車的那一刻起,我們每個人都自覺淡化了本單位的個體標志,而主動強化了新的團隊和大的集體意識。以劉春雷為班長的幾位班委領導,個個認真負責,人人禮讓謙和,這既讓我們敬佩領導的選人眼光,又讓我們贊嘆他們的高懷雅量。在“清華三期”這個大家庭里,每個人投進去的是全部真情,換回來的是真誠友誼,而“包容個性、尊重差異”,則是我們鮮亮的團隊旗幟。還記得韓林科同學,根據“組織安排和工作需要”,臨時與陳挺配對演示社交禮儀,他紅紅的臉上滿是微笑,讓人猜不透是緊張還是歡喜。還記得,隋俊昌同學病了,那個說話高聲大噪,性格活潑大方的王曉艷同學,早早地起來抓藥送飯,表現出了同學間的相互關愛和女性特有的細膩。還記得,我們的隨隊記者王石磊同學,哪里有精彩的一瞬,哪里就有他的鏡頭光臨;誰人若是出現了新聞,那人肯定會收到他如詩般的手機短信。還記得,課堂上,同學們熱烈討論,生活中大家相互關心,考察時,我為你遞一瓶水,下雨天,你為他撐一把傘------這樁樁件件,都已經牢牢地定格在了我們美好記憶的底片,并將成為我們今后人生、事業永不枯竭的資源。
三是結集了一本小冊子。本人有幸加入到這個年輕而有活力的學習群體,深知這是組織上的眷顧和領導們的厚愛,因此,自是格外地珍惜。我曾在一篇小文里寫道:“命運沒讓自己真正上過大學,但命運從來沒有不讓自己上進;”“奔五”的年齡也許對仕途意味著桑榆晚景,但對學習而言,又何妨爭取“炳燭之明”?正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態,自己在清華園的那段日子里,天天認真地聽,常常靜心地想,課后辛勤地寫,不斷將老師們講授的精彩內容結合自己的體會感受,以隨筆、雜談的形式整理成章,發送到自己的博客上,日積月累,竟也有40余篇 5 萬多字。是結業典禮上的同學們送給我的善意而包容的掌聲,“拍”起了我編集一本小冊子的沖動。回來后,在同學們的鼓勵和有關領導的支持下,于8月中旬,以《走近清華》為題,將自己在清華培訓時伏案筆耕的心得,分“抗震”、“勵志”、“感悟”、“清華”、“情感”五篇匯編成冊,分送給同學們留念。雖然說,本人的文筆笨拙,才思愚鈍,但這畢竟是誕生于清華園里的一叢小草,既便缺乏芬芳,又不見得茁壯,只要能夠記錄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管窺精彩講授的枝枝葉葉,反映培訓過程的零零碎碎,總是聊勝于無。何況,誰敢保證,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碎磚引出美玉來?”
領導和同學們,“留學清華”的光榮也成歷史,曾經的如火激情也終將淡去。如何將培訓收獲轉化成素質能力,并運用到工作實踐,則是我們此時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為此,本人決心:
(一)深刻體悟并努力踐行“自強不息”,“行勝于言”的清華風訓。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戒浮躁,淡名利,不管個人境遇順逆,都要以集體為重,以事業為先,以真誠為本,抱平常心,懷青云志,在為黨工作、為民服務的有限時間里,爭取活得明白,干得精彩,做到俯仰無愧于心。
(二)從內心深處更加重視學習,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學習,真正將學習視為一種人生樂趣,當作一種生活方式。畢竟,清華受訓,是一種很奢華、很珍貴的學習形式,在我們的工作經歷甚至人生閱歷中不可能常遇此等榮幸。因此,我們不能難忘于“過年餃子”的美味口感而挑食于日常生活的粗茶淡飯。相反,我們應當把在“清華留學”培養起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進一步地放大起來,延伸下去,真正將學習溶入到工作、生活,甚至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當中。或許,惟其如此,才能不負組織上為我們創造“清華之行”的美好初衷。
(三)活用清華所學,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動工作開展的水平,是檢驗此次培訓效果一條重要指標。我們回報組織關懷的最好方法,也應是更加努力、更加出色地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我本人而言,一要切實轉換思維方式,摒棄消極有害的“后向思維”,置身當前,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多找自身修養、能力的不足,多想他人進步、成功之不易,不斷加強個人修養,積極調整精神狀態,以更加平和沉穩的心態,以更加理性從容的作為,篤定扎實地向前邁進。二要認真搞好個人的“價值排序”,將工作、事業永遠放在首位,不斷增強責任心、使命感,切斷時常增生的俗念雜想,培養清純高格的人生追求,以高度的目標關注,全部的精力投入,盯緊工作,干好事業。三要大膽開拓創新,積極爭取本職工作上水平、出特色。創新能力是干部素質一個重要方面。面對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求變能力,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不因循守舊,不固步自封,反驕破滿,棄惰揚新,在工作和事業上努力追求“進一步海闊天空”,“轉個彎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