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zi918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38分 |
注冊:2006-10-19 |
發表:6(4主題貼) |
登錄:3 |
|
|
金華市企業培訓市場尋求突破 |
繁榮背后有危機
我市企業培訓市場尋求突破
目前,企業培訓市場日趨火熱,每年都有一批新的培訓機構涌入這個行業。業內人士介紹,在我市,相關的培訓機構已有數十家,培訓課程不斷翻新,充電大軍浩浩蕩蕩。但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重重危機。由于這些培訓機構實力參差不齊,而且部分企業競爭行為不夠規范,造成市場混亂。如何引導和規范我市培訓市場,已逐漸成為業界面臨的重要問題。
培訓市場混亂開戰
采訪中,市區某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直言,目前我市培訓市場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多”,各種培訓機構滿天飛;二是“亂”,沒有約定俗成的行規,缺乏社會化的制度。
市經委人事教育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企業培訓大概從2002年起步,近幾年機構開始迅猛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意識到這個行業潛力巨大、利潤豐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培訓業規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市場蛋糕十分誘人。另一方面則是進入門檻較低,幾個人、幾張桌子、幾臺電腦,就構成了一家培訓機構。
據了解,這些培訓機構缺乏實力,既沒有自己的課程和師資,也沒有辦學場地,純粹是中介公司的性質,其相互競爭的主要手段就是價格戰。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小公司原本叫價1000元的課程如果賣不出,會直降到200元。價格標準的缺失,加劇了培訓市場的混亂局面。
此外,很多培訓產品必須保證一定人數,培訓機構才能贏利。因此,由于招不夠學員,不少培訓機構就將課程延期甚至取消。如義烏某公司原本打算開辦一個MBA班,計劃招生人數為50人,結果只有20多人報名,就取消了這個班。類似事件時有發生,這對培訓業的誠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行業發展面臨瓶頸
影響力教育訓練集團首席知識官熊超群表示,名師成為稀缺資源,這是目前培訓行業面臨的最大瓶頸。他告訴記者,培訓行業的師資來源主要有4種:一是高校<a ><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左旋肉堿有用嗎</font></a><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眼線</font><a ><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補水面膜哪種好</font></a><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化妝水</font><a ><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25歲用什么護膚品好</font></a><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潤膚</font><a ><font color=black style='text-decoration:none;font-weight:normal;'>減肥哪個好</font></a>教師,二是咨詢公司培養的講師,三是企業高管兼職,四是企業離職高管。金華企業界的“實用”態度,決定了后兩種培訓師更受歡迎。然而市場缺乏的正是這些有號召力的培訓師。
與此同時,課程設置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采訪中,一些重視員工培訓的企業負責人反映,目前管理、理念方面的課程太多,但真正能把理念落實到動作的課程太少。
而且近年來,由于公開課的舉辦機構較多,課程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培訓機構舉步維艱。市區某企業咨詢管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2002年的時候業務特別紅火,一場公開課能吸引五六百人,而現在同樣檔次的課程有100人參加就不錯了。
不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或者知道了卻無力滿足,這樣的現狀造成我市培訓機構的存活率較低。義烏影響力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成良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去年4月進入義烏之前,當地有十幾家培訓機構,而現在存活的尚不到5家。他估計,到明年上半年,我市培訓機構至少還要淘汰2/3。
培訓機構如何應對
如今企業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業內人士認為,培訓機構也應學會差異化生存。不必宣稱任何類型的企業培訓都能做,更重要的是在細分領域樹立自己的品牌。現在我市培訓市場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如有的培訓機構以公開課為主營產品,有的以生產管理培訓為主,有的則專門做品牌策劃方面的培訓。業內人士甚至提出,如果一家培訓機構轉為專門“孵化”老師的機構,發展空間反而更大。
而在讓企業撓頭的培訓效果上,培訓機構應勇于作出質量承諾。熊超群告訴記者,企業花錢培訓就要求得到回報,培訓機構不能以“潛移默化”作為逃避責任的借口。也許評估培訓效果確實不容易,但并非做不到。本地培訓業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如美國Training House的做法,成立一個中立評估機構。這將促進培訓機構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從而摒棄價格戰、打好質量牌.
金華新聞網
|
[本貼被admin于2006/12/9 19:25:46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