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預警:大型國企壟斷阻生產力提升
高盛最新一份研究報告認為,生產力的持續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以罕見速度增長的核心動力,但當5年后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目前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將為經濟進一步增長帶來陰影,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工作遠未完成。
這份獨家提供給《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告認為,自1978年以來,中國27年間經濟增長模式及動力來自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這得益于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企逐步退出、政府減少干預。
報告認為,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對生產力的提升反而具有推動作用。
高盛的報告測算,在1978至2004年的27年間,中國的全要素生產力平均年增長3.3%,對GDP增長的貢獻度為36%,與投資累計的效應相當。
高盛研究表明,隨著國有企業占工業總產值比例由1978年的80%下降至2004年的20%,全要素生產力的同期累計增長達到了1.4倍。
此外,在國有企業占工業總產值,以及國有企業就業人數占城市就業人數比例下降的同時,人均GDP從1981年的287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69美元。
在未來的5年時間里,報告預測中國還將享有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改革紅利”,GDP增長能夠保持8%~9%的年增長率。但從更遠一點的中期來看,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目前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將會成為經濟繼續增長的隱憂。
報告認為,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工作遠未完成,其中幾個重要的議題包括:政府在具體經濟事務中作用的重新規劃,國企改革和銀行改革的繼續推進,私有財產保護工作的深入等等。
對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作用,高盛提出預警認為,現存的大型國企,大多身處行政壟斷行業,例如鋼鐵、能源和電信,并因此盈利頗豐,但這些利潤卻增加了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且對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造成障礙。
2005年11月14日07:35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