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類別: |
|
|
|
廣告:120元/月/條 |
|
|
![](http://www.hncounty.com/pic/pe.gif) |
|
![](images/arrow_title2.gif) |
當前類別 >
管理培訓文庫> 企業管理 |
|
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
|
企業管理: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企業管理: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企業管理: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企業管理: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
|
|
|
農業企業品牌化,必須要闖的4大關口
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7年的1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農業部近日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目標: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2%的發展速度,到2010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7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超過1.5∶1。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容易脫節,經常會有 “買難、賣難”的現象交替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農產品企業常常得不到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民的收入也難以保證。隨著“農業產業化”思路的提出和逐步實施,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崛起是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農業產業化的過程,是千家萬戶農民的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諧統一的過程,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增強農業企業的產品和品牌競爭力,雖然很多企業意識到“要轉型”“要品牌化”,卻再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抓不住重點,而把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歸為包裝不好、促銷不到位或是人員太老了等戰術原因,更具“方圓品牌營銷機構”研究的成果則表明,要想產業化、品牌化、走出去必須要重視以下4大關口,各個突破,方可完成蛻變。
一:把無意識的經營,變為有意識的運作。找到核心競爭力,發揮優勢,小則強,大則強勢。
在企業運作初期,或區域優勢,或無意識的闖入,或掙兩個小錢花花等原因,成立了企業,由于區域優勢或是市場競爭相對平和,在一定階段內的經營狀況是,什么好賣賣什么,只要肯去賣,就會有人買,在無品牌意識下,企業經過幾年時間,發展為當地的區域品牌。
有些企業產品多達上百個,橫跨幾大產業,“肉、蛋、禽、雜糧”等等,注冊商標(不等于品牌)也有幾十個,但公司的銷售額卻只有幾千萬,甚至只有幾百萬。利潤卻越來越低,大品牌的不斷壓近,企業沒有破敵良策,只能聽之任之,任命。
在此關鍵點上,一定要認清方向,找到核心優勢,才能有市場轉機。
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競爭的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一切的大環境下企業的成功不再歸功于短暫的產品開發或者偶然的營銷策略,而是要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可以是服務,可以是基地、技術,也可以表現在營銷、財務和管理上,是企業商品力、銷售力和形象力的綜合體現,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復制,又能以此為核心為顧客帶來特殊利益。
其實找到核心競爭力并不難,只要通過對自身能力的準確分析,找到企業最擅長的也最適合企業發展的一個“亮點”,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筆者以為,現階段我國農企更應注重企業的文化、觀念和形象,通過塑造企業文化,使優秀的精神產品轉化為優秀的物質產品,從而獲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競爭力更牢固,更持久,更有感染力。
二:把單個的包裝、商標等點上的思維,轉化為完整的品牌體系,用體系去規范企業行為。
這是一個觀念上的問題,卻表現在市場的方法上,最后大大影響結果。
農業企業因為本身“多、小、散”,形成了“知足常樂”的心態,大多認為做品牌搞營銷是務虛的,不如多賣幾個產品掙些利潤來的實在,做市場的費用,不如多買些原料,做傳播,不如蓋工廠,品牌就是有個好包裝,甚至是我的產品質量好,我可以做成“裸裝”讓消費者看得更清楚,在營銷策略上是朝令夕改,變化無常。這些觀念在10年前“產品為王時代”管用,在企業不上規模的時候也能運作,但要想走出去,作強做大就不靈驗了。
在現今的激烈競爭中,單靠產品并不能保證成功,因為你有產品,別人也有,特別是在農業產業,有些產品本身還是粗加工,沒有太獨特的技術含量,大企業若想跟進,輕而易舉。市場上不缺產品,缺的是產品差異,缺的是品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過去,如何“于深巷中,未聞酒香,先聞其名”已是農業企業早晚要面對的一個課題。誰先意識到這個問題,邁出關鍵性的一步,誰就擁有了保持領先的“一公里”優勢。
當然,一個品牌的建立和對應的營銷策劃方案的形成和實施,是一個綜合而系統的工程,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但觀念首先要轉變,打開思路,放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包袱,跳出產品看產品,跳出行業看行業,跳出區域看市場,有些問題不點自通,不言自明。
三:跳出大本營,建立可復制的戰略性市場,形成方案,更大區域內的復制。
筆者因工作原因接觸了很多農業企業,絕大多數企業“發展得不錯”是建立在老板的人脈資源和當地優勢上的。
廣泛的人脈資源對于企業發展初期是很重要的,推廣產品,打通銷路,往往需要借助這些在本地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來完成,但是一旦要開拓外地市場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市場模式換一個地方根本無法或很難做到。所以一個可復制的戰略性市場對農業企業走出去至關重要。
可復制的戰略性市場相當于一個模板,通過該市場的建立,得到一個獨特的,適合企業同時又不受區域限制的模式,開辟任何一個市場復制即可。王老吉涼茶用很短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組建分公司,以股權作為紐帶將很多優秀的人才團結起來,拋開了在廣東的 “街邊開店”的模式,把涼茶還原為飲料,進飯店、超市,定位中國人都常用的概念“預防上火”,加上市場運作得當,走紅全國。事實證明,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要自己的可以復制的戰略性市場,在此市場時鍛煉隊伍,尋找方法,驗證方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切成熟后,擴大范圍,進軍全國,指日可待。
四:一個企業的突圍,就是一支隊伍的突圍,只有增加團隊的作戰能力,才是企業成長的根本。
戰國末年,政治家蘇秦指出:“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國何以成為“虎狼之國”,以至并吞天下、橫掃六合?一支聞鼓而進、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是必要條件。
企業要成功,企業要發展,在企業里就必須有這樣一支聞鼓而進、所向披靡的營銷虎狼之師:他們青春、活躍、激情。他們每個人個性鮮明而又相互包容、他們忠于職守。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團結成一只拳頭,在市場上重拳出擊,縱橫捭闔。
反觀現在我們的農業企業你會發現,老板是營銷的骨干分子,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幾個為數不多的營銷人員展開工作。這里的弊端有二:一,這樣的營銷只適合小范圍的區域市場,一旦市場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術;二,老板的親自督戰,束縛了營銷人員的手腳,不利于團隊成員的歷練和成熟。
或是因為企業忽視人才戰略和團隊建設,或是因為企業缺乏凝聚力,導致人才流失,總之農業企業營銷團隊建設薄弱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企業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要任人唯能,發揮每一個人的特長;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證,賞罰分明,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等,全力打造一支善打硬仗、敢打惡仗、敬業、高效、忠誠的營銷“虎狼之師”。
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要發展好,則企業的市場營銷必須走品牌營銷的發展之路。沒有品牌營銷的轉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崛起就可能功敗垂成,中國農業的崛起夢想、發展夢想也將推遲實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