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類別: |
|
|
|
廣告:120元/月/條 |
|
|
![](http://www.hncounty.com/pic/pe.gif) |
|
![](images/arrow_title2.gif) |
當前類別 >
管理培訓文庫> 企業管理 |
|
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
|
企業管理: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管理: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管理: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管理: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
|
|
|
企業也談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實現途徑正越來越成為各界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企業也在這股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中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現代企業不再只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更是人們從事生態活動的基本單位,其行為必須同時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與結合作為新的目標,是現代企業戰略制定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呼聲的不斷增高和人們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的環境行為正面臨著日趨嚴峻而現實的壓力。
首先,有關環境的法律和法規的相繼出臺,對企業的環境行為施加了越來越多的約束力。在國際上,全球性、區域性的環境保護法律文件所涉及的領域日趨廣泛,且多與國際貿易掛鉤,這使得貿易壁壘正在從關稅壁壘轉向更為苛刻的綠色壁壘;在國內,《中國21世紀議程》的制定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的提出,已經為國內企業指明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而1996年以來實施的與國際接軌的ISO14000系列標準更為企業的環境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規范。
其次,面對資源、能源的過度開采和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的環境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資源取之不盡”、資源是“自由取用產品”的觀念已經被擯棄,人們開始認識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都是有限的,應當將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為主要特征的“資源型經濟”改變為“節約型經濟”,企業應當把“可持續性”作為長遠的企業戰略來規劃實施。
再次,市場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拉動企業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保持生產和盈利的持續性。目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綠色產品”的消費。在這種消費趨勢的影響下,企業為了贏得市場,追求經濟效益,就必須擯棄以往高污染產品的生產而代之以“綠色產品”,在給消費者和市場帶來生態正效應的同時,保持乃至增加市場份額,增強企業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競爭力。
總之,無論是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還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都要求企業將可持續發展提高到企業的戰略高度來考慮。
傳統的,尤其是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是根據產品的市場壽命劃分的,即從產品進入市場開始至退出市場的時間內,依次經歷介紹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不斷深入,新的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劃分產品生命周期的方法正更多地被提出,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產品開發、產品制造、產品使用和最后產品的處置。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即為在不犧牲企業產品的質量和功能前提下,系統地考慮到企業的生產過程及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從而達到企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從產品開發的角度看,應該在概念設計和詳細設計過程中,著眼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強調產品設計開發的生態性,這是可持續發展對產品開發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產品開發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新思路這種思路應該貫穿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是有別于傳統觀念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它要求在產品設計中除了要考慮產品的生產費用最小,經濟效益最高,以及保證產品功能、質量等原則外,還要將生態原則體現在設計中。
例如在原材料的選擇中要盡量選擇那些既能滿足功能要求,又具有良好的環境兼容性的材料,也稱為生態材料。具體選擇中應遵循以下幾條資源替代性原則:
(1)優先選用與環境友好兼容的材料和零部件來替代有毒、有害及有輻射特性的材料,降低產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減小安全風險;
(2)優先選用節能、清潔型材料來替代耗能、污染型材料,減小資源與能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3)優先選用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新材料或易于降解和再加工的材料來替代浪費嚴重的舊材料。此外,產品的設計還應有利于減少加工工序,如進行可循環設計、可拆卸設計和模塊化設計等,以便于生產制造和降低能耗。
從產品制造的角度看,可持續發展具有更寬泛意義的內涵一方面企業通過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使企業實現與環境友好兼容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降低資源的消耗,進行技術創新或改進現有的生產工藝和機器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節約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企業生產忽視產品制造的綠色工藝過程,只重視產出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導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因此只有綠色工藝和清潔生產才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綠色工藝”也稱“清潔工藝”,它既指能夠減少環境影響的工藝技術,又指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的工藝過程。“綠色”兼有“清潔”和“節約”之意,生產過程的環境安全無害及最大限度的節約與有效利用能源、資源是綠色工藝的內涵。可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清潔生產的表面,還應擔負將粗放的經營方式轉化為集約的生產經營方式的重任。綠色工藝的實現途徑包括:
(1)進行技術創新,改變或改善生產工藝,改造原有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將工藝中原材料的消耗、能源消耗、廢物產生和生態負效應減少到最低程度;
(2)改變原材料投入,加強對副產品的利用,盡可能地選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料作為產品的部分原材料,以實現廢料在工藝過程中的循環利用;
(3)密切監視企業生產過程與環境之間的兼容性,加強對自然資源使用及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對空氣、土壤、水體和廢物排放的環境評價,進行環境審計,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
(4)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或消除毒害材料的使用,改善勞動條件,將對勞動者的健康與安全風險減至最低。
從產品的使用角度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途徑
一是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增加產品的可維護性,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以減少產品報廢后的各項處置工作,從而延緩產品使用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周期,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二是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減少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浪費和污染排放。目前,產品使用中的能源浪費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眾多學者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對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問題進行研究,以期減少能源的浪費。另外,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尤其是工業性產品的污染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一問題在上下游企業間的供求關系及最終產品的消費使用中均有體現。
上游企業生產的工業性產品,正是下游企業所采用的原材料。出于自身對環境問題的考慮,下游企業傾向于去尋找新的相對清潔的原材料,從而對上游企業構成威脅。因此,上游企業應密切跟蹤產品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影響的情況,以改進現有工藝,生產清潔產品。最終產品的消費使用也應當盡可能避免其對環境造成危害。例如,制冷用的氟里昂對臭氧層的破壞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促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清潔能源和原材料以及環保技術的使用。
從產品的最終處置看,它既要考慮產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要考慮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其中后者是問題的關鍵產品的包裝問題尤其是產品處置中研究的焦點。國外在該問題的研究上提出了4R戰略。以產品包裝材料為例,該戰略提出:
第一,減少包裝材料。包裝應由“求新、求異”的消費理念轉向簡化包裝,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減少廢棄物的處置費用,又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減輕消費者負擔;
第二,包裝材料的回收。包裝應盡可能選擇可回收、無毒、無害的材料;
第三,包裝材料的再利用。應盡量選擇可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多次使用,減少資源消耗;
第四,包裝材料的循環使用。應盡量選擇易于降解的材料,如紙、可回收材料等。除包裝材料的處置之外,在產品的其它處置方面,企業應把回收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加以考慮。正是通過回收,壽命完結的產品才能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循環,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目前,一些學者正在研究產品的拆卸或解體。拆卸是實現有效回收的重要手段,包括通過拆卸實現產品的再使用和再制造,使產品便于維修,以及實現有價值材料和零部件的回收等。
可持續發展思想正逐漸而全方位地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企業應將這種思想提高到戰略管理的高度上來認識,并依此形成一個有效的企業組織結構,進而將其深入到企業文化中去,真正實現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傳統的企業經營戰略,通常以產品的交貨期、質量、成本和服務,即TQCS來體現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這種戰略以贏得市場,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卻忽視了企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沒有將企業的外部不經濟性考慮在內。這既增加了國家的負擔,也使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立有科于環境保護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要求企業把環境影響列入經營戰略內,即除TQCS外再加入一個環境因素,變為TQCSE。企業必須根據這種戰略,建立專門的環保部門,研究環境政策,監測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清潔程度和排污狀況,建立行之有效的清潔生產管理制度。另外,要通過加強環保部門與技術部門的溝通,從技術方面入手,以綜合預防為主,實現清潔生產;通過加強對公司員工和公眾的環保宣傳,將“綠色”概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樹立“綠色企業”的良好形象。
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是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化在企業管理上的必然反映。當代社會在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同時,也同樣要求企業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與兼容。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勢必成為未來企業管理的重要模式。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實際上是面向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是從生產源頭防止環境污染以及進行集約化生產研究的具體體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