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歐美日強壓中國出口稀土 居心何在?
發布日期:2012/7/28
來源:人民網
|
7月23日,世貿組織應歐盟、美國和日本的請求成立專家組,將就中國限制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進行調查、審議和裁決。
今年3 月,歐盟、美國和日本將中國17 種稀土以及鎢和鉬的出口限制政策訴諸世貿組織。6 月27 日,歐盟、美國和日本向世貿組織請求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并成立專家組,解決與中國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的爭端。
西方國家處心積慮地與中國搞稀土貿易爭端,居心何在?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從90年代開始,中國的稀土生產迅速增加,從1990年的16000噸增加到2000年的73000噸,數量成倍增加。相反,美國的稀土生產從90年代開始迅速下降,并于2003年完全停止。中國只有世界稀土儲蓄量的不到50%, 但2001年中國的稀土產量是世界總產量的90%,2010年增長為97%。
但是,這樣大的世界市場份額并沒有給中國帶來壟斷利潤。在2005年之前,世界稀土價格長期維持在超低水平。由中國各級政府支持的大、中、小稀土企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過度競爭。大量的小企業進入稀土市場,在短期利潤的驅使下進行掠奪性開采,使得整個行業生產率低下。國有企業稀土開采的噸回收率僅為60%,大型的民營企業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亂挖的礦山甚至只有5%,稀土資源被大量浪費,并由此引發巨大環境問題。
為了保護環境、保護稀土資源,中國政府試圖限制對稀土的掠奪性生產和出口。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稅收、就業以及經濟增長方面依賴稀土生產,中央政府對稀土過度生產的限制收效甚微。中央政府對稀土出口的限制,就成為限制和管理稀土過度生產的替代手段。中國政府對稀土出口的配額限制始于1998年,但剛開始的配額大于世界市場的需求,因而并不有效。從2005年到2010年,中國政府的稀土出口配額從65580噸降至30258噸。出口配額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對稀土資源的過度開采。
梳理稀土生產和貿易的發展脈絡就可以發現,如果說中國的稀土出口存在問題,那就是中國出口多了,而不是少了。有關國家需要恢復生產、增加供給,而不是舉起大棒,強求中國增加出口。西方國家強壓中國增加稀土出口,顯然絲毫不顧中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后果,而只是關心其能否得到廉價的稀土資源。這是極端自私的行為。
中國當然可以對西方國家的無理要求說“不”,但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下,中國也面臨著艱巨的斗爭。中國同時需要認真反思,為什么付出了那么高昂的環境代價,稀土只能賣出“白菜價”,還惹來了西方國家的無理指責。
反觀美國對華出口,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則由來已久。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發起巴統組織以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軍事禁運,中國位列其中;隨后受朝鮮戰爭影響,巴統組織專門成立“中國委員會”,對中國實施比蘇聯和東歐更嚴厲的禁運政策,甚至連不屬于巴統貿易管制范圍內的207種物品,也不分級別對中國實行禁運。冷戰結束后,美國又主導制定了“瓦森納安排”,看似是對之前管制的松綁,其本質卻是專門針對中國的出口干涉政策。
近年來,美國對華管制政策時松時緊,幾經改革,但積弊難除。2007年,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闡釋;新的經驗證最終用戶制度;進口證明與中國最終用戶說明要求的修改》,再次對中國進行特殊處理。其中規定:飛機和飛機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導航系統、通訊設備等9個大類產品被列為“可能增強中國軍事實力”的產品和技術,禁止出口到中國。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表面上針對的僅為軍工、航天等關系國家安全的產品,但由于產品種類劃定的模糊和審批手續的繁雜,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也形成了極大阻礙。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