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部委報告:高房價已成居民消費最大阻力
發布日期:2009/3/26
來源:經濟觀察
作者:張斌 趙宇新
|
部委報告:高房價已成居民消費最大阻力
經濟觀察報獲悉,國家某部委研究機構最近出臺的一份報告顯示:“高房價”已經成為抑制居民消費的主要原因。
報告主要從房價與居民最終消費率、房價收入比、房價構成和房地產占固定投資的比例四個方面闡述了“高房價”對啟動居民消費的殺傷力。
報告知情人表示,房屋價格中能拉動內需的不超過三成。所以,房屋價格不能再繼續上漲。
沒有錢再去“消費”
多年在“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口號下的事實是,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在持續走低。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呈現出明顯的逐年降低趨勢的同時,房價卻在逐年上升。公開數據顯示,2000到2008年,最終消費率由61.1%下降到48.6%,其中居民消費率更是下降到35%左右。但從2000年到2007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卻是一路上升,僅2007年就同比上升了7.6%。
“為了房子,我們到現在都沒敢要小孩兒,但是這個目標依然很遠。”李峰(化名)說。李峰今年31歲,山西人,目前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李峰的收入在同齡人里還算不錯。目前月收入13000元。他的愛人月收入也在7000元左右。
2005年結婚后,兩個人租了一套一居室,房租每月大概2300元左右,加上其他的開銷平均每月在6000元。可是他們目前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北京房價這么高,他們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也不敢輕言買房。
李峰說:“本來這幾年的積蓄也可以有個首付,但是由于父母在農村,醫療等沒有保障。現在年齡又大了,身體不好,所以這點錢根本不敢動。”
城市中,情況和李峰夫婦相似的很多。
上述報告知情人說:“現在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買一套房子差不多要花掉這個家庭15年—20年的收入;二線城市大概要10—15年;三線城市雖然好一些,但是也在其他國家之上。”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紅旭表示:“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視為泡沫區。”
難以拉動相關產業
房地產價格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五個方面:土地價格或者使用費、前期開發工程費、建筑安裝工程費、開發管理費以及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利潤和稅金。
報告中顯示,房地產中只有建筑和安裝這一塊兒可以啟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但是這部分占房地產價格的比重很少,北京大概是10-20%,二線城市大概是30-40%。其余部分都是購買土地和稅收等占去,根本不能拉動內需。”
“這也就是說,100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果去買房子,全國平均來看只有20-30元拉動了內需,其他的70-80元都被政府和企業拿去。”報告知情人解釋說。
武海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在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也印證了此觀點:“房屋建筑成本差距越來越小,建造成本并沒有與房價一起大漲。雖然地價與營銷成本在增加,但房價越高,建筑成本占房價比例則是越來越小。”
他舉例,如石家莊鬧市區的房價在8000元一平方米,建筑工程造價是每平方米1600元,占20%。而北京的二環內房價在24000元,建筑工程造價也是1600元,占房價的6.67%。
依然暴利
“房地產是一個暴利行業。”上述報告的知情人士說,“目前,房地產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大城市已經占到了50%這樣。”
商務部研究院的研究員梅新育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一般來說,當房地產投資增長率顯著高于經濟增長率時(例如相當于經濟增長率的2倍時),就有產生泡沫的危險。
1998—2007年,中國GDP、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年平均增長分別為9.4%、18.8%、22.1%。房地產投資平均增速超過GDP平均增速的2.35倍;其中2000年到2007年房地產投資年均增速幾乎都在20%以上,2003年和2007年房地產投資年增速更是達到約30%。
“房價增速明顯高于GDP增速時,房地產投資增長率2倍于GDP增速意味著社會財富持續流向房地產部門。”梅新育說。
報告中顯示,在房地產開發中,房地產商的自有資金很少,只有10%-20%左右。最后整個工程的利潤即使只有5%,那么房地產商的自有資金回報率也有50%,這里面有一個杠桿效應。
“何況整個工程的利潤不可能只有5%,有些與政府合作的項目甚至不需要自有資金。”上述報告知情人透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產商告訴經濟觀察網,每個項目的杠桿效應也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于土地出讓金的不同,貸款是預征還是后付,項目完成幾成可以預售等等,靈活性很大。
“當利潤為負時,杠桿效應也會顯現,不過目前來看不存在這種情況。”地產商說。
報告建議房價堅決不能再漲,現在一些城市出臺買房落戶政策,不但不能啟動消費,相反會加劇東西城市和大小城市之間的差距。
梅新育表示:“要使高房價降下來主要應該從獲取杠桿率的途徑上做文章,取消其中的一些不公平,制定個標準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