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個折騰年,發生的大事特別多,任誰也不能冷眼旁觀不被卷入其中。在萬民看房、看房價的2008,讓我們看看有哪些矚目的事件,于您又是否心有戚戚。
■事件
樓價破“9”,回到2007年初水平
在2007年10月廣州樓價最高沖上1.1萬多元/平方米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2008年廣州樓價最低會跌破9000元/平方米。在剛過去的2008年12月,廣州樓價僅8012元/平方米,為全年最低點,與2007年10月的樓價新高點11574元/平方米相比,跌幅高達31%,回到了2007年3月的水平。兩年內,廣州樓價經歷大起大落,的確讓普通市民的心臟不勝負荷。
據了解,2008年樓價破“9”的月份是9月和12月,分別為8244元/平方米和8012元/平方米。雖然僅有兩個月份樓價處于“8”字頭,全年整體均價仍維持在9339元/平方米。
樓價的漲跌影響著千家萬戶。沒買房的市民一邊慶幸著去年沒買房,一邊嚷著樓價要繼續降,降到他們的心理價位;在高位入市的業主一邊吵著讓開發商補償,一邊衡量著自己是否成了負資產。只要有住房的需求,房價必然最受市民關注,除非我們再進入房改房時代,人人有房分,但這是不可能的。
國家出臺新政救樓市
從加息到降息,從繼續宏觀調控到救市,沒有哪一年會像2008年一樣,國家對樓市的政策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在2008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繼續“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顯然樓市宏觀調控繼續嚴格執行。誰也沒有想到一場美國的次貸危機改變了這一切。隨著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在9月16日,國家央行宣布四年來首次降息,到了年底一共降息5次。如果說降息還不一定是為了救樓市,那么10月22日的財政部出臺的降契稅和首次購房貸款首付兩成、利率7折政策無疑是國家正式救樓市的開始。接下來二次房貸的真正松綁,存量房貸可申請利率7折,營業稅免征年限從5年降至2年等等政策都是國家進一步救樓市的重大舉措。
當然,國家救樓市并不是要救樓價,而是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穩定中國的經濟。而在這一輪救市新政中,除了開發商看到了樓市穩定的希望,也讓廣大的市民減少了購房負擔,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土地市場遇冷,地價跌三成
2008年廣州樓價持續下降,作為樓市晴雨表的土地市場同樣遇冷。除了開發商拿地熱情大減,土地出現流拍現象外,被戲稱為“面粉”的地價比2007年大跌三成。在2007年曾有“面粉比面包貴”之說,而今日,“面粉”身價大跌,風光不再。
數據顯示,2008年廣州全市10區共出讓住宅用地18宗,用地面積總計1.26平方公里,今年至今為止的平均樓面地價為3324元/平方米,僅為去年全年4760元/平方米的69.8%,比去年下跌30.2%,已經回到了2006年的地價水平。數據顯示,今年出讓的幾塊市區地塊,樓面地價最高的是越秀區廣州大道港口機械廠地塊,僅4009元/平方米,而去年由萬科拿下的海珠區紡織路地王樓面地價則達到了7800元/平方米,地價為前者的近一倍。對比去年的花都地王,價格則相差更多。去年花都鳳凰東路地塊創下了樓面地價5659元/平方米的地王價格,事隔一年,本月15日即將拍賣的一塊也是位于鳳凰路的地塊,掛牌底價僅為2565元/平方米,折價超過一半。
廣州土地市場的遇冷和地價的回落與樓市的不景氣有著直接的關聯。一方面,前期的銀根緊縮和股市低迷,使開發商資金鏈緊張,難有資金拿地。另一方面,廣州樓價持續下降,樓市觀望情緒濃厚,開發商們對未來樓市看不清,不敢貿然拿地。
當然,2008年地價均價的下降也與當年推出的多是番禺、花都、南沙等城郊住宅用地有關,這些區域土地地價遠低于市區,所以整體地價也被拉低。地價的降低對市民來說是好事,至少未來建造房子的成本不會太高,不會成為開發商漲價賣樓的借口。
大批二手中介門店“執笠”
2008年對于二手中介公司來說,可以說是一場噩夢。在2007年仍然生意火爆,門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各中介公司高薪挖角,到了2008年,大批中介地鋪“執笠”,經紀發不出工資。
2008年二手中介倒閉事件中,最震撼的莫過于創輝租售廣州300家門店的關閉。1月15日,創輝租售位于廣州的300家門店突然關門。公司欠下員工工資、提成、“誠意金”和商鋪押金在內的各種款項達數百萬元。當時,憤怒的客戶要拆走創輝位于珠江新城寫字樓內的電腦;更有員工拉起橫額追討欠薪。
9月,順馳也突然關閉海珠區所有門店,員工被炒,更早前順馳在東山的門店也已關閉。同期,德誠行由原來的50家門店瘦身剩16家。此外,中原地產、滿堂紅和合富置業三大中介公司在去年都出現了關店和裁員的情況。
其實二手中介的冬天在2007年10月開始,由于樓市出現拐點,買家觀望情緒濃厚,加上一手樓價下降,二手業主卻不愿意降價賣樓,導致二手成交大幅下滑。在2007年9月,廣州十區二手住宅成交量超過73萬平方米,但2008年,每個月成交量基本維持在30萬平方米上下,由此可見二手樓市的萎縮程度。
據了解,在2007年的輝煌時期,廣州已備案的二手中介公司和門店有2500多家,二手中介人員接近3萬人。經歷了2008年寒冬,幸存的中介人員還剩多少?這就不得而知了。
聲音
不需要對房地產進行什么挽救,它經營不好就應該破產,但是建議政府要給房地產行業一些寬松對路的政策。 ——王石“政府要救房地產,就要先填坑,把之前挖下的那么多坑都填平了,房地產才能活過來,繼續發展。現在政府試圖救樓市,但大量的經濟適用房卻在破壞樓市規則,舞跳得很積極,但踩不到點上,絆在了腳上,會跌在糞上。” ——任志強
“未來100天是很多房地產公司發生劇變的100天。” ——3月22日,潘石屹發表“百日劇變”的預測。
代表人物
萬科董事長王石
越矚目越受傷
在中國,做一個矚目的企業家明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盡管成功創業的經過受人尊重、被視為偶像,也難逃因說錯一句話而背負罵名。2008年的王石,走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尤其網絡的發達,讓他備受“矚目”,同時也“很受傷”。
2008年初,在2007年十分有先見地提出“拐點論”的王石再次語出驚人,預測樓價下降,并勸說市民不要買房,他的坦白敢言讓人敬佩。事實上,王石準確地判斷了樓市拐點的到來,而早在2007年底的萬科帶頭降價賣樓行為,后來也證實是十分正確的行為,可以說,王石體現了一個行業領導者的睿智和前瞻。
但在5月汶川大地震后,王石又因為“敢言”而深陷“捐款門”事件。“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萬科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兩句話使王石以及他的萬科遭遇從來沒有過的品牌危機。即使是王石的公開道歉和追加的1億元捐款,都無法平息公眾的非議,甚至有網民要求他辭職。
一直以來,王石的登珠峰、南極探險,萬科的做企業公民、建廉租房“圍屋”,王石和萬科的品牌都受人尊敬。但在樓市深度調整的2008年,在因為互聯網普及而大眾張揚話語權的年代,王石以及他帶領的萬科越矚目越遭遇挑戰,這對于行業大哥的萬科,無疑是一個新考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