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中國企業:融資不靠IPO?
發布日期:2008/12/27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Sundeep Tucker
|
全世界都在等待,盼望著中國消費者能夠幫助拯救全球經濟。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內地的生產商必須生存下來,并繁榮發展。但在資本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為其發展融資呢?去年的這個時候,香港和上海的銀行家在爭相夸耀自己在華業務儲備之豐厚。數百家亟需資金的中國內地企業紛紛挑選上市顧問,幫助它們完成首次公開發行(IPO)。
這種牛氣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中國經濟正全速前進,企業所有者們正準備——并期望著——利用股市估值水平極高的機會獲利。去年,中國內地企業通過IPO,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交易所的籌資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000億美元,規模遠遠超過紐約或倫敦等老牌證交所。
人們原本希望今年會上演類似的情景。然而,今年下半年,中國以及其它國家資本市場事實上陷于關閉,令這些夢想成為泡影。
一些原本計劃上市的公司——例如目前陷入停滯的房地產行業中的企業——將難以說服投資者掏出更多的現金。
預計中國內地經濟明年的增速約為8%,交易撮合者報告稱,從零售、醫療到基礎設施等各個行業的企業,仍在尋求擴張所需的資金。不過,它們的目光已離開了股市。
預計主要的融資來源將是銀行貸款,主要來自國內銀行或大型國有銀行。竭力希望阻止經濟增長放緩的中國政府正鼓勵這些銀行,將貸款發放給中小企業。
美國律師事務所普衡律師事務所(Paul Hastings)駐香港合伙人尼爾•湯培(Neil Torpey)表示,實際上,中國內地企業正打算利用最近政府降息舉措帶來的借貸成本下降的有利條件。
湯培補充稱:“利率下調以及銀行貸款意愿增強的預期,應會使需要資金的中國企業受到鼓勵。”
預計外國銀行也將發揮自己的作用。花旗集團(Citigroup)亞洲投資銀行部門主管馬睿明(Mark Renton)表示,一些中國企業的財務狀況依然良好,它們將能夠進行貸款再融資。
他表示:“外國銀行將為一些行業的企業提供貸款,不過這是在篩選的基礎之上。私人股本公司和其它對沖基金,也在考慮在它們認為有價值的領域投資。”
經歷了兩年的大舉籌資之后,中外私人股本基金都擁有了充裕的現金,在估值大幅縮水之后,它們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增長型投資機會。
最近在香港舉行的一次行業會議上,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駐亞洲高管楊向東表示,他所在的公司正尋求投資于那些將受益于中央政府巨額支出計劃的中國內地企業。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將為原材料、工具和機械供應商帶來巨額訂單。
一些交易撮合者樂觀地認為,與歐美國家相比,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將迅速復蘇。
瑞銀(UBS)駐亞洲全球資本市場主管包世勛(Steven Barg)表示:“那些以出口為重點的內地企業可能不會迅速復蘇,但那些關注于國內市場的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將有良好表現。”
他表示,上市也會在幫助企業為擴張融資方面起到作用,不過這要等到今年晚些時候。
包世勛認為,未來6個月的很長時間內,全球投資者可能會考慮對一些亞洲企業(如銀行)進行資本重組,這些企業的估值相對于其長期內在價值有相當程度的折讓。
他補充稱:“在這一障礙清除之前,(中國的)IPO市場將難以獲得強大的動能。”
譯者/梁艷裳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 |
|